
汉 代 西域 诸国之一。故址在今 新疆 轮台 以东的 小野云沟 附近。 唐 时置 乌垒州 于此。《后汉书·西域传·莎车》:“乃分 龟兹 为 乌垒国 ,徙 駟騝 为 乌垒王 。” 唐 李约 《从军行》之一:“ 乌垒 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唐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诗:“ 乌垒 虏亦写, 鸡林 夷争传。”
“乌垒”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历史地理和成语比喻两个层面解释:
地理位置
乌垒是汉代西域小国,位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的小野云沟附近。作为汉朝西域都护府的治所,其地处西域中心,是连接龟兹、疏勒等地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
行政与军事地位
汉宣帝时期,郑吉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成为汉朝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据记载,乌垒人口稀少(仅约1200人),但驻有士兵300人,并设有都尉、驿长等职。
“乌垒”由“乌(黑色)”和“垒(堡垒)”组成,比喻黑暗势力建立的坚固堡垒,或形容邪恶势力强大且难以摧毁。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如唐代诗人李约、皮日休的诗句曾提及乌垒。
今新疆轮台县野云沟乡附近仍存乌垒城遗址,被辟为旅游景点,是研究汉代西域治理的重要考古地标。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历史文献《汉书·乌垒传》或相关考古研究。
乌垒(wū lě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乌和垒。
乌是一个意思为黑色的字,它的部首是玄,由于这个字本身不容易拆解,所以没有进一步的部首,写作“乌”。
垒是一个意思为堆积或集中的字,它的部首是土,基本构造为“土”字下面有一个人。“垒”这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和现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乌垒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但据猜测是从它的本义“乌黑的堆积物”来的。在古代,乌垒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堆积如山的黑色物体,例如乌垒的云彩、乌垒的岩石等。
乌垒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一致,都是“烏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乌垒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这也是它与现代书写形式相似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乌垒的例句:
1. 忽然间,山顶上升起了乌垒似的硕大乌云,遮住了太阳。
2. 他们走进了一座乌垒丛生的山谷,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一些以“乌垒”为核心的组词:
乌垒丛生、乌垒密布、乌垒堆砌、乌垒如山。
与“乌垒”有关的一些近义词包括:高峰、层峦叠嶂、山峰、群峰。
反义词:平坦、平地、平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