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麄鄙”。粗陋鄙俗。 宋 叶适 《温州新修学记》:“然则妄相融会者零落而不存,外为驰骤者麤鄙而不近矣。”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不求当而求新,吾恐他日復有以白晳武夫比之者矣。此花(酴醿花)无乃太麄鄙乎。” 明 归有光 《上王中丞书》:“顾前所为书,言语麤鄙,不知忌讳。”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諛词巧説,不曾习学;卑礼諂态,不曾操演。知者谓为麄鄙,不知者且以为简傲。”
麤鄙(cū bǐ)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麤”与“鄙”二字组合而成,形容言行或品性粗野庸俗、缺乏修养的状态。以下从字形、字义及用法三个层面详释:
麤(cū)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华书局,2010年,第5031页。
鄙(bǐ)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6页。
“麤”强调外在的粗糙无礼,“鄙”侧重内在的浅薄庸俗,二者结合后形成复合贬义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例:《汉书·王莽传》:“莽为人麤鄙无威仪。”
例: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其人性情麤鄙,众皆厌之。”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79页。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21页。
参考文献原文来源(可于权威数据库核查):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中国知网或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检索上述工具书电子版。)
“麤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ū bǐ,其核心含义是粗陋鄙俗,通常用来形容言行、举止或事物的粗野、缺乏教养或格调低下。以下是详细解释:
构词拆分:
语境用法:
近义词:
粗俗、鄙陋、粗野、庸俗。
如需进一步探究“鄙”的字源或相关词汇,可参考汉字权威解析(如、3)。
阿蛮懊憹歌百身莫赎报效万一不瘳湌泄谄巧吃劳保吃了老娘洗脚水驰弋出证词杰倒生雕蚶镂蛤嚲懒发蒙啓滞方朔高啄搁开根结盘固革争海底捞针好好豪徼亨路合算混粮徼战纠列谲説钜人长德良平连尹连障蛉川麻乱末略木鞋难以启齿鸟粪层喷口辟地蒲平铅墨七留七力穹极期丧婘属社会利益折桌世面霜户水浸老鼠赎铜太湖精驼鷄外兵翔逸嚣风亵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