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绑架。用武力把人劫走。《后汉书·班超传》:“ 虑 因其无备,遂前劫缚 兜题 。”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劫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fù,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
指用武力绑架或强行劫持他人。例如《后汉书·班超传》记载:“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描述的是趁人不备实施绑架的行为。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也提到:“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进一步印证了“绑架”这一核心含义。
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扩展为成语,比喻被强权势力压迫、束缚而无法自由发展,例如形容个人或国家受制于外部控制。不过这一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
不同来源对“劫缚”的释义存在差异,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后汉书》或《柳宗元文集》原文。
《劫缚》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被困扰、束缚或压迫。
《劫缚》的部首是「力」和「糸」,其中「力」意为力量,「糸」意为丝绳。
《劫缚》的笔画总数为16画。
《劫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词语的演变。其中,《劫》一词源于「厥」,意为重压、束缚,表示对人或物的限制;《缚》一词为「卜」在「糸」的下面,意为捆绑,表示用绳子将人或物束缚起来。
《劫缚》的繁体写法为「劫縛」。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劫缚》可以分别写作「劫拊」和「縛」。其中,《劫拊》中的「拊」意为拍打,是一种表示对人或物施加压迫的象形字;《縛》则与现代写法相同,意为捆绑。
1. 这个国家长期被暴力劫缚,人民生活在恐惧和苦难之中。
2. 她感到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劫缚所束缚,无法自由实现自己的理想。
劫灭、劫难、缚手缚脚、束缚心灵、压迫劫夺
禁锢、限制、束手束脚、压迫、拘束
释放、解脱、自由、解放、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