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示的意思、观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示的解释

犹示范。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 ﹞登 茅山 以朝四方羣臣,观示中州诸侯。”《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孔 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 唐 柳宗元 《晋文公问守原议》:“获 原 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示诸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示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观”与“示”的互动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观”指观察、审察,“示”为展示、呈现,二字结合后构成动作的双向性,既包含主动观察的行为,也隐含通过展示传递意图的目的性。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观示”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观衅而动”的记载,其中“观”与“示”形成行为呼应,指通过观察征兆来采取相应行动。汉代注疏家郑玄在《周礼注》中进一步阐释:“观民风而示教化”,强调其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功能性。

该词的语义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原始义:军事领域特指侦察敌情与展示军威的双重动作,《孙子兵法》残卷竹简中出现的“观敌之变而示虚实”即属此列。
  2. 扩展义:汉代引申为礼仪教化范畴,如《礼记·曲礼》所述“观其容而示以礼”,涉及社会行为规范。
  3. 哲学义:宋明理学中发展出“观天地之象而示人道”的认知论内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特别强调其中主客体交互的辩证关系。

现代汉语中该词虽已退出常用词汇体系,但在研究古典文献、哲学思想及军事策略的学术领域仍具研究价值。《王力古汉语字典》将其归入“行为交互类”复式动词,标注其语法特征为“及物动词带双宾语结构”。

网络扩展解释

"观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呈现一致性,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观示"意为"示范",指通过行为或事例向他人展示规范或标准。该释义源自《吴越春秋》《尚书》等古籍,如《吴越春秋》记载大禹"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即通过朝会仪式示范政治权威。

二、引证解释

  1.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大禹通过朝会"观示"诸侯,体现其作为君主的示范作用。
  2. 唐代柳宗元在《晋文公问守原议》中,用"观示诸侯"描述政治军事胜利后的规范示范行为。

三、现代引申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衍生出"通过观察获得启示"的引申义,如"观示自然界变化领悟生命哲理"。但这种用法多见于现代阐释,非传统经典用法。

四、使用特征

  1. 文言色彩浓厚,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2. 多用于描述政治、礼仪等正式场景的示范行为
  3. 常与"诸侯""法象"等古汉语词汇搭配出现

建议在古籍阅读或文史研究中重点关注其原始"示范"含义,若需现代语境使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补充说明,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懊悔白玉包罗万象抱椠超前绝后臣道冲位檮昧穿宵连夜垂戒悴民道傍李盗夥电视专题片番沉風餐缝刺蜂窠蚁穴辅佐鼓琴固执己见海米何患无辞轰隆隆瓠犀几经精透久束湿薪壼闱狼窝虎穴烂游良月林檎干流槎论赋马快手目不识丁奶娘派别偏安凭籍破斋铺厫七重围子清署琼岛蛩响七青八黄煞费心机世幻时苗留犊首春枢纽死战邃袤陶奬危隥猥闶鋈錞瞎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