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髯鬚 ”。
亦作“ 髯须 ”。亦作“髥鬚”。1.胡子。 宋 苏轼 《游灵隐寺得来诗》诗:“乔松百丈苍髥鬚,扰扰下笑柳与蒲。”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别集·卢载》:“有友人 王生 谓公曰:‘其应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头衔已异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义也。’” 清 王士禛 《故明景帝陵怀古》诗:“残碑灭没牛礪角,石玃横卧苍髥鬚。”
(2).指主簿之职。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 李景 为 眉山 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须之职。’注云:‘《古今注》:羊,一名髯须主簿。’”
“髯须”是汉语中对胡须的一种特定描述,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泛指胡子
广义上可指代所有胡须,如宋人刘斧《青琐高议》中用“髯须”代指胡须。
特殊比喻
在明代文献中,曾以“髯须”代指主簿(官职名)。例如《珍珠船》记载:“委以髯须之职”,源自“羊,一名髯须主簿”的典故。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青琐高议》《珍珠船》等文献。
髯须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男子的胡须或者蓄着胡须。它的拆分部首是髟和頁,拥有20个笔画。
髯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男子蓄发或胡须被视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髯须的形成是由于汉字中的“髟”早期的意义是“头发”,表示男子蓄发,后来演变成“鬚,须”,表示蓄胡须。
髯须的繁体字是髯鬚。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髯须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两个部分,“髟”和“頁”,分开了书写。对于“髟”来说,它在古代的写法中是“毛”字旁,填充了整个上半部;而“頁”则保留了现代常见的形态。
1. 他蓄着一脸的髯须,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2. 这位老者齐唱高山青时,须间已有数白髯。
蓄髯、大胡须、络腮胡、髭须、浓密胡须。
胡须、鬓须。
光面、秃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