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初税亩的意思、初税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初税亩的解释

古代废除井田制,按田亩征税的开始。《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何休 注:“时 宣公 无恩信於民,民不肯尽力於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穀最好者税取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初税亩”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重要标志,指春秋时期鲁国首次实行的按土地面积征收田税的政策。《春秋·宣公十五年》记载“初税亩”,杜预注:“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其核心内容为废除传统的井田制“藉田以力”劳役地租形式,改为按实际耕种土地面积征税,税率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改革发生于公元前594年,鲁国为应对财政压力,承认私田合法性并统一征税。从汉语构词角度分析,“初”表示首次,“税”指田赋,“亩”为土地计量单位,整体含义即“首次按亩征税”。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指出,此举打破“田里不鬻”的旧规,推动土地私有化进程。

《中国历史大辞典》强调“初税亩”具有三方面历史意义:一确立实物地租形态,二促进生产关系变革,三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提供范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经济大辞典》将其定位为中国农业税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的转折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晁福林认为,该制度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但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蝃蝀”等社会批评。

(参考资料:1.《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2.《中国赋税史》孙翊刚主编;3.《中国经济通史·先秦卷》周自强著;4.《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著)

网络扩展解释

“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实施的重要税制改革,其词义和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背景

初税亩始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字面含义为“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这一制度打破了此前井田制下“公田”(国家所有)和“私田”(农户使用)的界限,统一按实际耕种面积征税,税率约为收成的十分之一。

二、核心内容与实施方式

  1. 改革措施:
    此前,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分配给农户自耕,无需纳税。初税亩推行后,无论公田、私田,均需按亩缴纳赋税。
  2. 税率调整:
    原公田税率为“什一税”(收成10%),改革后对私田“履亩而税”,即再征收10%,部分地区总税率可能达到20%。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部分现代会计实务资料(如)将“初税亩”借喻为企业税收预估方法,这与历史术语无关,属于概念误用或引申,实际应用中应避免混淆。

初税亩是中国税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对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鞍屉白莲教惫喘鄙愿乘轻驱肥串习出祖从欲帝属阨曲方领矩步帆帏肺金砆石高隆鸿案相庄洪德定则混沌不分鹘兀蛱蝶泉瀸淖俭啬胶轮机耕井邑计日而待极养菊篱开怀兰香烈考炉冶盟诅门隟宁丁愆序乔材气冲志定轻财好施请春客擒生踏伏却退岨险戎路飒剌剌颡骨上方时间守産守宇双字祀灶日搜漱叹嗟条枚诬道无筭响导仙桥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