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干。《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朱熹 集传:“枝曰条,榦曰枚。” 唐 钱起 《南溪春耕》诗:“荷蓑趣南逕,戴胜鸣条枚。” 宋 葛立方 《满庭芳·探梅》词:“见琼英一点,小占条枚。” 清 赵翼 《落皮树》诗:“凌霄抽条枚,浥露透槎枿。” 郭沫若 《苏联游记·************纪行》:“隙地多种水扬,目的在伐取其条枚,以为葡萄支柱。”
“条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iáo méi,其核心含义指树木的枝干,具体解释如下:
最早见于《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朱熹在《诗集传》中注解:“枝曰条,榦(干)曰枚。”,说明此词在先秦时期已用于描述伐木场景。
历史上多部作品沿用此词: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可见于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
《条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对别人言行不合适或不当的批评或指责。
《条枚》的拆分部首是木,笔画数为7。
《条枚》来源于《论语·子罕》:“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爵禄之让,摄政之道也。’”
《条枚》的繁体为「條枚」。
古时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化,但《条枚》的基本形态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他受到朋友们的《条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反思。
批条、批评、言行不当
指责、指摘、斥责
赞扬、表扬、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