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脣亡齿寒的意思、脣亡齿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脣亡齿寒的解释

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脣亡齿寒”是“唇亡齿寒”的异体写法,二者含义完全相同,均指嘴唇缺失后牙齿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出处

  1. 核心含义
    比喻双方依存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另一方必受牵连。常见于描述国家、组织或人际间的紧密关联,强调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2. 出处溯源
    源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欲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公勿允,但虞公贪图晋国贿赂而同意,最终虢国灭亡后,虞国亦被晋国吞并。

二、典故与延伸

  1. 历史故事
    晋献公以美玉、名马贿赂虞公借道,宫之奇力谏未果,虞国因短视利益导致亡国。此事件成为“唇亡齿寒”的经典案例,警示忽视依存关系的后果。

  2.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巢毁卵破。
    •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三、启示与应用

该成语强调在利益决策中需有全局观,不可因眼前小利损害长远依存关系。现代常用于国际关系、商业合作等领域,提醒关注共同利益与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原始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相关章节或权威历史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脣亡齿寒的意思

《脣亡齿寒》是一个成语,意为“嘴唇冻裂,牙齿寒颤”,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拆分部首和笔画

《脣亡齿寒》的部首拆分为“⺗(儿)”、“⺮(竹)”和“⺥(骨)”。其中,“⺗”是一个儿的部首,“⺮”是一个竹的部首,“⺥”是一个骨的部首。成语的总笔画为18画。

来源和繁体

《脣亡齿寒》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君子偕老》一文中,形容世道艰难,人民苦难。在繁体中,《脣亡齿寒》的写法为「脣亡齒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脣亡齒寒」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唇”字的“⺗”部写作“⺄”;“齿”字的“齒”部写作“齒”;“寒”字的“⺥”部写作“冫”。这些差异是随着汉字的演化而发生的。

例句

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真是脣亡齿寒的季节。

组词

脣枪舌剑、炙手可热、咬牙切齿等。

近义词

寒飕飕、酷寒逼人、寒气袭人等。

反义词

温暖如春、暖洋洋、和煦宜人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