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参饷的意思、参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参饷的解释

拜见并送礼。《旧唐书·王方庆传》:“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餉,未尝鞫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参饷是清代东北地区特有的财政术语,指以人参实物形式征收或抵扣的赋税,属实物税范畴。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点:

  1. 字义构成

    “参”特指名贵药材人参,“饷”原指军粮或税赋,此处引申为以实物充抵的赋税。该词属偏正结构,强调以人参为缴纳标的的税收形式。

  2. 历史应用场景

    主要施行于清初辽东及吉林等参源丰沛地区。官府允许边民、旗丁将采获的人参按官方定价折算,替代银两或粮食缴纳田赋、丁税,缓解边疆货币短缺问题。例如《清实录》载康熙朝“宁古塔等地许以人参折纳官粮”。

  3. 经济与制度特征

    • 价值折算:人参按品质分级定价,如“泡参”(水参)与“干货”换算率不同(《清代赋税考》卷三);
    • 征收限制:乾隆后因参源锐减,逐步限定仅贡参余量可抵税(《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
    • 区域特性:区别于中原银粮赋税,体现清廷对边疆特殊资源的财政化利用(李治亭《东北通史》)。

学术支持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著作名称及章节信息,具体内容可于《中国基本古籍库》或各大图书馆检索系统查阅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参饷”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1.主要含义:拜见并送礼

根据《旧唐书·王方庆传》的记载,“参饷”指下级官员或地方首领拜见上级时携带礼品的行为,常用于古代官场场景。例如:

《旧唐书》提到“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说明官员因接受地方首领的礼物而未审理案件。
此用法反映了古代官场中“人情往来”的现象,带有一定负面色彩(如贪腐暗示)。

2.其他解释:参军并领取军饷

少数文献(如)提到“参饷”指参军服役并领取饷金,发音为cān kǎng。但这一解释缺乏直接文献佐证,且与主流释义差异较大,可能为现代误读或方言用法。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饯拌舍豹猫本乡长寿朝巾此处点派鼎足而立断截截顿舟放大器翻译飞蛾赴火费手贵眷鬼相国伯过庭鼓勇横海鸿禧驩游糊突焦涸井养口敕姱词奎藻郎伉灵快庐山面目闾姝卖关节埋祟帽套蒙师明润明眼难耐泥龟凝白胖头鱼偏枯对破觚潜规且可秋眼绕梁三日士饱马腾水火坑殊目頽瘁完案枉辔晩入问亲汙卑舞席下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