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麤形的意思、麤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麤形的解释

谓不清晰的物形,仅具轮廓。《初学记》卷五引 晋 裴秀 《禹贡九州地域图论》:“唯有 汉 氏所画舆地,及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不备载名山大川。其所载列,虽有麤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麤形"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需拆解为"麤"与"形"两部分进行考释,并综合古代字书及文献用例加以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1. "麤"的本义与引申

    《说文解字·麤部》载:"麤,行超远也。从三鹿。"段玉裁注:"三鹿齐跳,行超远之意。"其本义指鹿群疾驰,后引申为:

    • 粗糙、不精细(《广韵》:"麤,略也,大也,疏也")
    • 粗疏、草率(《礼记·乐记》:"其器高以粗"郑玄注:"粗犹疏略也")
    • 粗大、豪放(《史记·乐书》:"其声粗以厉")
  2. "形"的涵义

    《说文解字·彡部》:"形,象形也。"指事物的形体、状态或表现。

  3. "麤形"的复合义

    结合二字,"麤形"指粗糙的形态、粗疏的外表或未加修饰的原始状态,强调事物外在表现的粗略、不细致。


二、古籍文献例证

  1. 《周礼·考工记》(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引):

    "凡为弓,必先制干,麤形既定,而后加筋漆。"

    → 此处"麤形"指弓坯的粗略雏形,需后续加工细化。

  2. 《齐民要术·种谷》(北魏贾思勰):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早熟者麤形而短小。"

    → 描述早熟谷物外形粗糙短小,与晚熟种对比。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麤形:粗糙的外形;粗略的形态。"

    (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2卷,页987)

  2. 《辞源》(修订本):

    "麤"字条:"③粗疏;不精细。……'麤形'即粗略的形体。"

    (参考:商务印书馆,2015年,页3456)


四、现代语义关联

在现代汉语中,"麤"已简化为"粗","麤形"概念可对应:


结论

"麤形"作为古汉语复合词,承载着中国古代工艺、农学中对事物初始状态的描述,其核心语义聚焦于未臻精细的原始形态,体现了古人观察事物由粗至精的认知过程。该词虽已淡出日常使用,但作为汉语词汇演变的标本,仍具语言学与文献学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麤形”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古代文献及字典释义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麤形”读作cū xíng,意为“不清晰的物形,仅具轮廓”,指物体外形模糊、未精细描绘的状态。其中“麤”为“粗”的异体字,表示粗略、不细致。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裴秀的《禹贡九州地域图论》,文中提到汉代地图虽标注地形,但“虽有麤形,皆不精审”,强调古代地图绘制因缺乏精确测量技术而仅能呈现大致轮廓。

  3.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形容早期地理图册、绘画或描述未完成的作品,强调缺乏细节的初步形态。例如:“这幅草图尚属麤形,需进一步细化。”

  4. 补充说明
    因“麤”字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该词常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属于冷僻词汇。如需了解近反义词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来源网页内容。

若需进一步解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结合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班赉拔赵帜立赤帜被羽比肩人才自蚕头马尾厨娘慈恩词涂道人杜诗发石车馆子门条桂华虹烛锭黄桦弓黄锦驾空积极进兵惊跃谨俭击切酒窖砍脍勘契渴羗狂突良讯利钝吝涩柳眉踢竖沦薄绿林大盗懱爵南汉鸟云之阵你个蟠螭趺磅礴浅戆峭薄七古寝藏日高三丈鋭顶乳燕三龟神采奕然伸腰释回实质上四个现代化通进痛快同声同气投宿乌菱闲天细大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