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最可悲的事莫過于喪失了良知靈魂,變得麻木不仁。《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是源自道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出自《莊子·田子方》,原文為:“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通過對比強調,精神層面的“心死”比肉體消亡更可悲。
原意
“心死”指思想停滞、精神麻木的狀态。莊子認為,當人失去思考能力和生命活力時,便如同行屍走肉,這種内在精神的死亡是最大的悲哀。
現代引申義
現多用于形容對人或事徹底失望後的極端消極狀态,例如:
該成語警示人們:精神層面的生命力遠比肉體存在更重要。莊子通過“心死”與“身死”的對比,呼籲保持思想活力和精神追求,反對麻木苟活的人生态度。
詳細典故可查閱《莊子·田子方》原文,或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解析。
這個詞是指當一個人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内心深處已經死去。它用來形容一個人内心的絕望和無望,無法再感受到快樂和愉悅。
哀 - 兒女部 (幺兒) + 口
莫 - 艸部 (艹) + 白
大 - 大部 (大)
于 - 二合部 (冂) + 幹
心 - 心部 (心)
死 - 歹部 (歹)
《哀莫大于心死》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魏公子列傳》中。它意味着當一個人的心靈死去時,失去了對世界的熱情和希望,實際上已經比物理生命的消逝更加令人痛苦和悲哀。
悲莫大於心死(悲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於心死(哀莫大于心死)
他經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望,最終陷入了哀莫大于心死的狀态。
哀痛、莫名、大膽、心情、死亡
絕望、無望、心靈死亡
快樂、希望、興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