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犬彘的意思、犬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犬彘的解释

(1).狗和猪。《吕氏春秋·明理》:“国有游虵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

(2).喻卑劣或卑劣之人。《汉书·贡禹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五虎五彪等之犬彘,《春秋》责备,不能无嗛于诸贤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犬彘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犬”(狗)和“彘”(猪)两个单字组成,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狗与猪,泛指低贱的家畜。在古汉语中常比喻行为卑劣或地位低下之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即以“狗彘”暗讽统治者奢靡无度、漠视民生疾苦。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1. 犬(quǎn):

    甲骨文象形字,突出狗的卷尾特征。《说文解字》释为“狗之有县蹏者也”,泛指犬类动物。

  2. 彘(zhì):

    甲骨文字形为箭矢贯穿豕(猪),本义指野猪,后泛指猪。《说文解字》注:“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强调其作为家畜的驯化特征。


三、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1. 卑贱象征:

    因犬、彘在古代被视为低等牲畜,故“犬彘”常代指品行低劣者。如《史记·刺客列传》以“市井之人,屠狗彘之辈”形容社会底层。

  2. 道德批判:

    儒家典籍中多借“犬彘”谴责失德行为。如《荀子·荣辱》云:“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则狗彘不若也”,喻人丧失伦理不如牲畜。

  3. 生物学泛指:

    在非贬义语境下,可单纯指代犬科与猪科动物,如《本草纲目》分类中提及“犬彘之属”。


四、典籍例证

  1. 《孟子·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批判统治者纵容浪费、不顾百姓生死。

  2. 《淮南子·本经训》:

    “刳谏者,剔孕妇……狗彘不择菽刍而食”,以“狗彘”类比暴君虐行。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4.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08年。
  5.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引用依据通行权威纸质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犬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uǎn zhì,其含义可从字面与比喻两个层面解析:

  1. 字面含义
    指狗和猪两种动物。例如《吕氏春秋·明理》中记载:“犬彘乃连”,描述动物异常聚集的现象。

  2. 比喻义
    用于贬斥品行卑劣之人,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例如:

    • 《汉书·贡禹传》以“行虽犬彘”形容行为低劣却倚仗财富权势者;
    • 苏洵《辨奸论》用“食犬彘之食”暗讽王安石生活简朴到近乎刻意;
    • 《新唐书·张巡传》中“乃犬彘也”直接斥责叛国者为卑贱之徒。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通过动物类比凸显人性中的贪婪、愚昧或道德败坏,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仍有借古喻今的修辞作用。

该词以动物为喻体,兼具描述性与批判性,常见于历史文本或激烈谴责语境中。

别人正在浏览...

埃昏保治笔人柴蔟輴輴磁瓶词无枝叶挡人牌打印典地订庚定位饵块分销店府经历给复工具书公幄宫怨光光荡荡悹悹观听弘邃火光兽绛气奸慝胶州湾家庭教育接合景企惊心骇目酒阑人散酒曲寄鲊继躅开腿扣齿嗹馬燎彻笠冠蓑袂鹿为马霉湿密码芘依叵测浅尝墙东凄绝取舍参横踏缉摊底套子万元户违和威摄维扬舞末无全牛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