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狗和猪。《吕氏春秋·明理》:“国有游虵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
(2).喻卑劣或卑劣之人。《汉书·贡禹传》:“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五虎五彪等之犬彘,《春秋》责备,不能无嗛于诸贤耳!”
“犬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uǎn zhì,其含义可从字面与比喻两个层面解析:
字面含义
指狗和猪两种动物。例如《吕氏春秋·明理》中记载:“犬彘乃连”,描述动物异常聚集的现象。
比喻义
用于贬斥品行卑劣之人,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例如: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通过动物类比凸显人性中的贪婪、愚昧或道德败坏,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仍有借古喻今的修辞作用。
该词以动物为喻体,兼具描述性与批判性,常见于历史文本或激烈谴责语境中。
犬彘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它的基本意思是指“犬和猪”。在这个词组中,“犬”指“狗”,“彘”指“猪”。犬彘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卑贱、下贱或低劣的特征。
“犬彘”这个词组的拆分部首是个字的右边部分“犭”,而彘的拆分部首是“⺍”。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3画(犭)和12画(彘)。
《犬彘》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的第十五章中,“出则犬彘”,意为当我们外出时,就会有犬猪跟随。这句话是指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或所处的环境不好。
繁体的“犬彘”是「犬彘」。
古代汉字“犬彘”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犬”字在古代写法中,“犬”字的上半部分会画成一个圆形的头,下半部分是他的身体。而“彘”字在古代写法中,“彘”字的右侧部分是一个由上向下扭曲的线,表示猪的尾巴。
1. 他的朋友圈中充斥着一群犬彘,他需要改变交友圈子。
2. 这个团队的整体素质太糟糕了,几乎整个团队都是一群犬彘。
犬行(狗的行走方式)、猪肉(猪的肉)、犬吠(狗的叫声)、彘族(与猪有关的族群)。
卑劣、下贱。
高贵、尊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