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霜履冰的意思、戴霜履冰的详细解释
戴霜履冰的解释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於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穫矣!”
词语分解
- 戴的解释 戴 à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履冰的解释 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汉书·韦贤传》:“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再让
专业解析
"戴霜履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处境极其艰难危险,生活异常困苦艰辛。该成语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传递出强烈的隐喻意义:
-
字面与比喻义解析:
- "戴霜":字面指头顶寒霜,比喻承受着刺骨的寒冷或巨大的压力。
- "履冰":字面指行走在薄冰之上,比喻处境极其危险,随时可能陷入灾难。
- 整体含义:将"头顶寒霜"与"脚踏薄冰"两个意象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同时承受着严酷环境和巨大风险,生活困苦、步履维艰、危机四伏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在恶劣环境下的挣扎,或承担重任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
-
出处与典籍依据:
该成语的雏形或类似表达可见于古代文献,体现了古人用自然现象喻指人生境遇的智慧。其较为明确的出处可追溯至:
- 《后汉书·崔骃传》:在记载崔骃事迹或言论的部分,有类似表达(如"履冰"、"临深"等常与危险、谨慎相关),后世在引用和提炼过程中形成了"戴霜履冰"这一固定搭配,用以形容极端艰险的处境。
- 权威辞书释义:现代权威汉语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收录该词条,释义高度一致,即形容处境极其艰难危险,生活困苦。这奠定了其语义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
用法与文化内涵:
- 强调极端性:"霜"与"冰"都是极寒之物,"戴"与"履"则强调了这种恶劣环境是必须承受且无法逃避的日常状态,凸显了处境的极端艰难和险恶。
- 蕴含警示与坚韧:该成语在描述困境的同时,也隐含着对谨慎行事(如履薄冰)和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常用于文学、历史叙述或评论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依据:
- 释义核心依据来自权威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规范解释。
- 其历史渊源和早期用例可追溯至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中的相关表述,后世逐渐凝练为成语。
网络扩展解释
“戴霜履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形容不畏惧严寒,坚持在外奔波劳作或奋斗。该词强调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保持坚韧的态度。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以赴邪径之近易。”通过描绘古人在恶劣环境中求学的场景,突显其不畏艰辛的精神。
3. 结构与用法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戴霜”和“履冰”两部分并列组成。
- 年代:古代成语,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学或书面语。
- 感情色彩:中性词,可褒扬坚韧,亦可单纯描述环境恶劣。
4. 扩展信息
- 注音:ㄉㄞˋ ㄕㄨㄤ ㄌㄩˇ ㄅ一ㄥ(dài shuāng lǚ bīng)
- 简拼:DSLB(首字母缩写)。
示例:
“他常年戴霜履冰,只为完成科考任务。”——引用自古典文献的典型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矮子里拔将军阿耶孃白口白蜃云保章本用雠恨辍策麤朴弹駮道柄提防斗而铸锥短兵接杜陵輀旐干洗牯子海槎镐京盍旦后变灰骨江山如此多娇监奴郊舍骄生惯养晶盘记事儿梱闼连战皆捷柳衣鹿床陆地神仙梦周赧然楠竹疟蚊蹑追排话蒲蠃齐列秋翅群众组织日怪日窟三日仆射三朔山院身服神禾沈结宋广平跳虎神亭户头彩涂涂文罔乌鱼象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