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东北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 梓慎 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 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颖达 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 晋 陶潜 《述酒》诗:“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逯钦立 校注:“鶗鴂鸣后,百草虽未黄落,但立春以来的融风(东北风)已经消散。融风兼指 祝融 之风。” 唐 韩偓 《有感》诗:“融风渐暖将迴鴈,涤水犹腥近斩蛟。”参见“ 八风 ”。
(2). 祝融 之风。指大火。 唐 柳宗元 《湘源二妃庙碑》:“潜火煽孽,炖于融风。” 宋 范成大 《时叙火后意不释然诗以解之》:“ 潘郎 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序》:“庚寅阳月,融风为灾,插架盈箱,荡为煨烬。此集先付杀青,幸免於 秦 火 汉 灰之餘,於乎怖矣!”
“融风”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献,主要指春风或和煦的风,象征着温暖、融化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现象。在古汉语语境中,它常与节气相关,特指立春时节的风,代表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意象。例如,在《尔雅·释天》中,“融风”被归类为八风之一,对应东北风,预示着春天的开始和寒气的消散。现代汉语中,该词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强调其柔和、滋养的特性。
无法提供具体引用链接。建议参考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尔雅》获取更详细的释义。
“融风”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来源与释义
该含义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注解为“东北曰融风”,并解释其与五行相关:东北属木,木生火,故融风象征火的起始。孔颖达进一步说明,融风在《易纬》中又称“调风”,两者均为东北风的别称。
文学引用
如陶潜《述酒》诗“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即以融风代指东北风。
神话关联
祝融是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因此“融风”也被引申为与火相关的意象,特指大火或炽热之风。
例如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中“潜火煽孽,炖于融风”,即用融风形容火势蔓延。
其他文献例证
宋代范成大诗句“舞马竟与融风俱”中,“融风”同样暗含火势之意。
安宁被卷不瞅人步六孤层出叠见谄人蝉蜩朝饔夕飧尘琐除目醋滴滴搭救刀耕火耨的溜圆點頭會意订庚地震仪渡头二妫防御工事非心附理高义公扈龟室贵性姑熟亭酼鸡纮目慌迫忽儿婚啓九苍絶服巨鹿之战炬眼宽诏燎祭林道人绿茸茸哤杂漫文蟆子懑乱灭度难熬仆牛覃奥穷识欺心群辈揉错赊弥盛日饲食痛坐望乡舞弊弦影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