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东北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 梓慎 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 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颖达 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 晋 陶潜 《述酒》诗:“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逯钦立 校注:“鶗鴂鸣后,百草虽未黄落,但立春以来的融风(东北风)已经消散。融风兼指 祝融 之风。” 唐 韩偓 《有感》诗:“融风渐暖将迴鴈,涤水犹腥近斩蛟。”参见“ 八风 ”。
(2). 祝融 之风。指大火。 唐 柳宗元 《湘源二妃庙碑》:“潜火煽孽,炖于融风。” 宋 范成大 《时叙火后意不释然诗以解之》:“ 潘郎 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序》:“庚寅阳月,融风为灾,插架盈箱,荡为煨烬。此集先付杀青,幸免於 秦 火 汉 灰之餘,於乎怖矣!”
“融风”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来源与释义
该含义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注解为“东北曰融风”,并解释其与五行相关:东北属木,木生火,故融风象征火的起始。孔颖达进一步说明,融风在《易纬》中又称“调风”,两者均为东北风的别称。
文学引用
如陶潜《述酒》诗“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即以融风代指东北风。
神话关联
祝融是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因此“融风”也被引申为与火相关的意象,特指大火或炽热之风。
例如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中“潜火煽孽,炖于融风”,即用融风形容火势蔓延。
其他文献例证
宋代范成大诗句“舞马竟与融风俱”中,“融风”同样暗含火势之意。
《融风》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风和谐统一地流动,形成一种温暖、舒适的气氛。
《融风》由“艹”(草字头部首)和“风”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是12个笔画。
《融风》这个词的来源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之词。
《融风》的繁体字为「融風」。
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使用一些基于形象的表意符号来写《融风》这个词,例如风与草的结合来表示。
1. 春天的融风吹拂着大地,带来了希望和微笑。
2. 这个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优雅地享受着融风的吹拂。
3. 在这个家庭中,融风的氛围永远洋溢着温馨和安宁。
组词:融洽、融合、融化
近义词:和谐、融入、融洽
反义词:冲突、分裂、不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