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的意思、垂钓的详细解释
垂钓的解释
[fish] 钓鱼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详细解释
垂竿钓鱼。 汉 严忌 《哀时命》:“下垂钓於谿谷兮,上要求於僊者。”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诗:“隣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碧野 《富春江畔·钓6*鱼6*台》:“遥想当年, 严子陵 在 钓6*鱼6*台 上垂钓,鲥鱼肥鲜。”
词语分解
- 垂的解释 垂 í 东西一头挂下:垂杨柳。垂钓。垂直。垂线。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泪。垂髫(头发下垂,指儿童)。垂头丧气。 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爱。垂怜。垂询。 传下去,传留后世:垂范。永垂不朽。 接近,快要:垂危。垂老。垂成。功败垂成。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 钓的解释 钓 (釣) à 用饵诱鱼上钩:钓鱼。钓饵。垂钓。钓具。 施用手段取得:沽名钓誉。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垂钓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垂钓
一、基本释义
“垂钓”指将钓竿悬垂于水中,利用钓钩、饵料引诱并捕获鱼类的活动。其核心动作包含“垂”(悬垂钓线)与“钓”(诱捕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等水域。该词强调静态的等待过程,区别于主动撒网的捕捞方式。
二、文化内涵
在汉语文化中,“垂钓”具有三重象征意义:
- 隐逸情怀:源于姜太公渭水垂钓典故(《史记·齐太公世家》),喻指贤者待明主而仕的智慧,后衍生为文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意象。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以垂钓寄托孤高心境。
- 修身养性:道家视垂钓为“静心守一”的修炼方式,《庄子·刻意》载“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强调其与自然相融的哲学意蕴。
- 生活情趣:作为传统休闲活动,常见于民俗记载。如《诗经·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描绘了先秦时期民间垂钓场景。
三、延伸意义
现代汉语中,“垂钓”可隐喻“耐心等待机遇”,如“商海垂钓”指静候投资良机;亦用于描述专注状态,如“垂钓灵感”比喻沉浸于创作思考。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98页。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1453页。
- 《中国钓鱼文化》,陶思炎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7-35页。
- 《庄子译注》,杨柳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网络扩展解释
垂钓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huí diào,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内容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垂钓指使用钓竿、鱼钩、渔线等工具,从水域中钓鱼的活动。其字面含义是“垂竿而钓”,即手持钓竿将鱼线垂直投入水中等待鱼上钩,强调静候与专注的状态,3,。
二、词义分解
- 垂:意为“悬挂、垂下”,描述钓竿向下延伸的动作。
- 钓:指用饵诱捕鱼类,核心在于技巧与耐心。
两者结合为偏正结构,突显“垂竿钓鱼”的形态。
三、垂钓的分类
现代垂钓主要分为两类:
- 淡水钓:包括沉底钓(鱼钩沉入水底)、流水钓(动态水域)和中层钓(特定水深)等技法。
- 海钓:分为岸钓(在海岸线操作)和船钓(乘船至深海区域),2,。
四、文化意义与文学意象
垂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隐逸、淡泊的象征,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临洞庭》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即借垂钓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古人也多用竹竿、丝线和羽毛浮子等简易工具垂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五、例句与应用
- 他闲暇时喜欢在溪边垂钓,享受宁静时光。
- “垂钓碧溪”常被用来形容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若需了解更多技术细节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垂钓专业指南,3,。
别人正在浏览...
霭峰安穆懊丧败坏炳烈钗符陈露穿壁茨棘雌雄未决存坐殂丧雕板帝聪钉疽帝座洞光讹殽放封蕃国封建主凤屏枸肆广东寡与郭李还隐凾谷耗爆鹤鸣山赫諠红螺盏红踯躅会馆虎卧龙跳尖脐嫉忌禁奥静言庸违金石可开籧筐濬文库券冽香六物卖法闹鬼能力暖洋洋蟠攫铅刀一割鼽塞羣丑赛锦标社甚且慑耸嘶叫吴清源呷啜霞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