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服的意思、律服的详细解释
律服的解释
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病起见生涯》诗:“方袍嫌垢弊,律服变光华。”
词语分解
- 律的解释 律 ǜ 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约束:律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专业解析
"律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字义和具体语境来理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律:本义指法则、规章、约束,如法律、纪律、规律。引申为遵循、约束自身行为。
- 服:本义指衣服、服饰。引申为穿着、佩带、承受、服从、信服等。
- 基本合成义:将“律”与“服”结合,“律服”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 受约束/规范而穿着的衣服:指那些因特定规则、身份或场合要求而必须穿着的服饰。
- 因信服/服从而遵守(某种规范):强调因内心认同或外在强制而遵循某种规定(虽然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律服”表达,更常用“服膺律法”等)。
-
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佛教语境(最重要、最常用的含义):
- 在佛教中,“律服”特指僧侣所穿着的、符合佛教戒律(“律”)规定的法衣(“服”)。它强调僧衣不仅是外在的服饰,更是内在持戒、身份象征和修行生活的体现。
- 佛教戒律(如《四分律》、《梵网经》等)对僧侣的着装(颜色、样式、件数、穿着场合等)有严格规定,称为“衣戒”或“制衣”。因此,“律服”就是指这些符合戒律规定的僧衣。
- 例如,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就是最典型的“律服”。
-
其他可能但较少见的含义
- 特定制服/礼服:在非佛教的古代文献中,偶尔可能指代那些依据礼法、官阶或特定仪式要求而穿着的正式服装,如朝服、官服等。但这种用法远不如佛教语境普遍和固定。
- 遵守法律(引申义):作为动词性短语理解,意为“服膺法律/纪律”,即遵守法律。但这通常不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使用。
“律服”的核心含义,尤其在常用语境中,是指佛教僧侣依据戒律规定所穿着的法衣。它体现了佛教戒律对僧侣外在形象和内在修行的双重规范。在其他语境下,其含义较为模糊或罕见,通常指代依据特定规则穿着的服饰或引申为遵守规则。
引用参考:
- 佛教典籍中对僧衣的规定是“律服”一词最权威的来源和定义依据。例如:
- 《四分律》:详细规定了比丘、比丘尼的衣物种类、制作方法、穿着方式等。
- 《释氏要览》(宋·道诚):卷上“三衣”等条目解释了僧衣的由来、种类和意义,体现了“律”与“服”的关系。
-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或其认可的权威佛教辞典(如《佛学大辞典》)对“僧衣”或“三衣”的解释,会包含“律服”的核心概念。例如,中国佛教协会官网的教义法规或文化栏目可能涉及僧伽制度相关内容(具体链接需实时查询,此处仅说明来源)。
- 汉语词典:
- 《汉语大词典》:可能收录“律服”词条,并给出其在佛教中的特定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律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ǜ fú(注音:ㄌㄩˋ ㄈㄨˊ),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守小乘戒律的佛教徒所穿的法衣。这一解释在佛教典籍和古诗中均有体现,例如五代诗人齐己在《荆州新秋病起杂题·病起见生涯》中写道:“方袍嫌垢弊,律服变光华”,通过对比“方袍”与“律服”,突出了律服的清净庄严特性。
相关背景
- 宗教用途:律服专指遵循小乘佛教戒律的修行者服饰,与大乘佛教的“方袍”有所区别,体现了戒律等级和修行方式的差异。
- 文化引用:该词多见于古籍或佛教文献,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词汇。
补充说明
- 词语结构:“律”指戒律,“服”指服饰,组合后特指宗教仪式中的规范着装。
- 近义词:法衣、僧衣;反义词:俗服、便装(根据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服饰体系或戒律分类,可参考宗教典籍或专业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驫驫水藏伏称功诵德传继槌饼处议粗诞瑳磨单干盗颉得意洋洋迭跃顶阀堵塞丰城神物抚按广成归轊过月沽誉买直海冰回波舞诲约昏星贱皮贱肉瀸濇葭思砎石寖衰就馆九流三教涓注开国连抱列僊鲁鸡籙籍落卷马祭马见愁蛮寇髳茸梅洗能政暖暖耦俪蒲捎清净缺点鹊反鸾惊融融泄泄容质三四赏灯守正不回水緑同食维御吴札淅冽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