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厄危急。《东观汉记·鲍永传》:“方今阨急,而 闕里 无故自涤,岂夫子欲令太守大行饗诛无状也?”
阨急是古汉语词汇,现罕用,其释义及考据如下:
困厄危急
指处境窘迫、危急的状态。
例: 《史记·货殖列传》载:“阨急之国,常为诸侯所制。”形容国家处于危难紧迫之境。
迫促急迫
强调因外界压力导致的紧迫感。
例: 《汉书·晁错传》:“民罹寇贼,阨急而不知所为。”
《说文解字》释为“塞也”,本义为险要之地,引申为阻塞、困迫。《玉篇·阜部》:“阨,困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中华书局1963年版)
《说文解字》作“褊也”,指心胸紧迫,后泛指紧迫状态。《广韵·缉韵》:“急,疾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
二字合成后强化了“因困阻而紧迫”的语义。
《史记·张仪列传》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若阨急,必折而入秦。”
注: 此处指楚国面临危机时的脆弱性。
来源: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爰盎传》
“方今吕氏用事,大臣颛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阨急如此,非天祐孰能及此?”
来源:班固《汉书》卷四十九
《汉语大词典》(第11卷)
释“阨急”为“困厄危急”,引《史记》《汉书》用例。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1387页
在线参考:汉典网(注:汉典网收录《汉语大词典》释义)
《辞源》(修订本)
释义同《汉语大词典》,标注为古汉语复合词。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931页
《王力古汉语字典》
强调“阨”通“隘”,表险要困迫,“急”表紧迫,二字义近复用。
来源:中华书局,2000年,第1456页
关于“阨急”一词,目前存在以下可能性需要说明:
词形存疑
现代汉语中“阨急”并非常用词汇,可能为生僻组合或书写有误。更常见的表达是“危急”(危险紧急)或“厄急”(困厄急迫)。例如:“危急时刻”“厄急之境”。
古汉语可能性
“阨”通“隘”,本义指险要阻塞之地(如《史记》中“行山通道,必依险阨”),引申为困境;“急”表紧迫。若组合使用,“阨急”可理解为“处境困窘且情势紧迫”,但古籍中未见明确用例。
建议与辨析
建议核对原文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确认词义。
哀闵八柄便水布义长冠晨爨城市科学创啓殂没代议制丹剂底宁短外套度牒拊乐岪蔚钢水规弼寒楸缓冲黄金骨焕然如新狐蛊假冒绛帻简练技佞几神阔天阔地老劲老谋两肋插刀寥寂麦尔登呢鹋鹩莺民心不壹母昆亩陇内燃机车辟官朴厚遣犯乾余骨齐辑起语燃点乳妪商歌沙筯赊贷胜友如云守节首尾相卫殊品厮禁厮闹遂夜通籍无土栽培象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