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钓緍 ”。 1.钓竿上的线。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张鱼网於峻极之巔,施钓緡於修木之末。” 宋 曾巩 《寄郓州邵资政》诗:“溯险飞游艇,探奇漾钓緍。” 明 徐渭 《野蚕》诗:“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緡。” 郭沫若 《归去来·浪花十日》:“到了海岸,看见他们各把一大卷钓缗解开来,盘旋在沙岸上。”
(2).垂钓。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緡。” 清 顾炎武 《朱处士彝尊过余太原东郊赠之》诗:“与尔皆椎结,於今且钓緡。”
钓缗(diào mí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语词,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钓”指用饵诱鱼上钩的行为,“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引申为钓鱼用的丝线。该义项强调具体的渔具组件,见于古代文献对垂钓活动的记载。例如《诗经》中虽未直接出现该词,但《小雅·采绿》中“之子于钓,言纶之绳”的“纶”即与“缗”功能相似,均指钓线。
因“缗”亦作钱币计量单位(如“钱贯”),故“钓缗”衍生出以手段谋取钱财的隐喻义,含贬义色彩。此用法多见于批判社会现象的古代诗文,如唐代诗人笔下“岂知钓缗客,变作劫夺徒”的讽喻,暗指表面雅致的垂钓者实为巧取豪夺之徒。
此解释综合古典工具书与文献用例,符合汉语词义演变规律。
“钓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钓竿上的线
指垂钓时使用的鱼线,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垂钓的行为
引申为钓鱼活动本身,常见于诗词中。例如: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学,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常见于诗词或仿古语境。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区分“钓线”与“垂钓”的具体含义。
暗静案情颁锡颁正比辰笔锭如意布局不声不吭材积采区侧侧辰精持颐鹑旗此界彼疆瓷窰第一号缎匹库杜絶纷披赅存敢不承命刚性恭贺供器回填湖胶虎籙狐岐叫劲借火距人千里扣切跨凤乘鸾留日箓图马卸暖屋殴蛇情受起奏绻领然且瑞庆节上元节社会关系宿怀缩衣节口田佃填阬满谷听讼土尔扈特拓提妥侑温词无声诗象尺枭示蝎螫席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