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旅怀乡的愁思。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国何处此登楼。” 宋 戴复古 《秋夜旅中》诗:“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金 元好问 《即事呈邦瑞》诗:“ 郑庄 父子重相留,似为良辰散客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这种作品,文人化的程度虽然已经很高,颗材可还是民间的,如人生不常,及时行乐,离别,相思,客愁,等等。”
“客愁”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表达行旅之人在外漂泊时产生的怀乡愁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唐诗中的运用:
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中“杜宇声声唤客愁”,以杜鹃啼鸣渲染游子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日暮客愁新”,则通过暮色苍茫的江景,强化漂泊者的孤寂。
宋金元诗词:
元好问诗句“似为良辰散客愁”,反衬出佳节对游子愁绪的触动。
“客愁”不仅包含地理上的离乡之痛,更承载着对故土亲人的眷恋、对人生漂泊的无奈,是中国古代羁旅文学的核心情感之一。其意境常通过自然景物(如暮色、砧声)烘托,形成情景交融的审美表达。
客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 “客”和“愁”。它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通常用来形容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
拆分“客”的部首是“宀”,它有3个笔画。拆分“愁”的部首是“心”,它有4个笔画。
“客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词中,由于古代人们旅行的不便和交通的不发达,经常会面临长时间离开家乡的情况,因此产生了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被称为“客愁”。
在繁体中,“客愁”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古时候,“客愁”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有一些差异,不过意思是相同的。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词的写法是“客憔”,在明清时期,写作“客瘳”。
1. 当我远离家乡时,心中常常充满了客愁。
2. 他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很多困难,深感客愁之苦。
客情、愁绪、思归、离乡
乡愁、离愁、旅愁、思乡
乐观、快乐、欢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