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宠与耻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宠辱”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宠辱(拼音:chǒng rǔ)指荣宠与耻辱,即人在社会中所经历的两种极端境遇:受尊崇的荣耀与遭贬低的屈辱。该词常用来形容个人境遇的起伏,既有被重视、受宠爱的经历,也有被轻视、受侮辱的遭遇。
道家思想中的“宠辱若惊”
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老子提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强调人若过分在意荣辱得失,会因患得患失而失去内心的安宁。例如,得宠时担心失去,失宠时又感到屈辱,本质上源于对自身地位的执着。
核心观点:超越宠辱,达到“无身”(即不执着于自我)的境界,方能摆脱困扰。
辩证关系
宠与辱看似对立,实则互为因果。如《世说新语》中记载,阮光禄因“不惊宠辱”而被称为超脱之人,体现了对两者淡然处之的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哲学思想或文学典故,可参考《道德经》第十三章及《世说新语》等文献。
宠辱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受到宠爱或者受到耻辱。宠指得到特别的宠爱或优待,辱表示受到羞辱或耻辱。宠辱通常一起使用,用来表示人生的荣辱和变迁。
宠辱的部首分别是宀和辶。宀是“宀”字旁,表示“室内”,辶是“辶”字旁,表示“行走”。宠辱的总体部首组成表示一个人在家庭和舆论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宠辱由两个字组成,来源于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家庭地位和声誉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非常重要。受到宠爱意味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机会;而遭受耻辱则表明家族的耻辱和不幸,会给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带来阻碍。
宠辱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寵辱,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宠辱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宠的古字写作“寵”,由宀(宀字旁)和爿组成,表示在室内受到爿的优待;辱的古字写作“辱”,由辰(辰字旁)和邑组成,表示被辰的官员所羞辱。
以下是宠辱的例句:
1.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经历宠辱、得失。
2. 坚强的人能够承受宠辱,不为外界的评判所左右。
宠辱的组词:宠辱不惊(形容人在面对得失时泰然自若)、荣辱观(指对于个人的声誉和成就的看法和态度)。
宠辱的近义词:荣辱。
宠辱的反义词:普通。
儤筵备览便能摈黜并柯伯妃引岑欝婵媛朝奏暮召穿孝跐踦弹糺捣麻烦登顿灯烛點鬢颠骨子彫荒地财帝秦动工发呕奋不顾身祓瑕干略隔断板根门贵疎浩居候仪疆易搢曶揪敛矩尺沮扰阃内老佛爷楞家伙立身处世洛泽眠睡谋道脑殻破蒸笼不盛气庆卿汽筒七月流火歧杂慴惮事枢遂初天缘凑合铁打瓦器危季微要文官果五德终始仙人衣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