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筹饟 ”。筹集军中的粮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仁皇 震怒,练兵筹餉,为深入计。”《清史稿·文宗纪》:“ 袁三甲 疏请事关筹饟,由军机处径交所司,勿发内阁。”
“筹饷”是一个历史性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筹饷(拼音:chóu xiǎng,注音:ㄔㄡˊ ㄒㄧㄤˇ)指筹集军中的粮饷,即筹措军队所需的粮食、物资或俸给。其中:
“筹饷”易被误作“酬饷”。“酬”多指回报(如酬谢)或实现(如壮志未酬),与“筹措”无关。
筹饷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基础,也反映了古代及近代政权对资源调配的重视。例如,清代筹饷常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而民国时期的筹饷则与革命动员密切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筹饷案例,可参考《清史稿》或近代革命史料。
《筹饷》(chóu xiǎng)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
部首:竹
笔画:12
《筹》指的是用来记账或计算的竹制工具。这个词也引申为筹备、筹办的意思。
部首:食
笔画:17
《饷》意为给军队发放的口粮或薪俸。
《筹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管理中。当时,朝廷需要给军队发放粮食和薪饷,因此产生了这个词。古代人们以竹为计数工具,用来记载军粮和薪金的数量。
关于《筹饷》的繁体写法是「籌餉」。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筹」是用「⺮」代替「竹」作为部首,「饷」则是用「饣+ 尚」的组合。这两个字在古代的写法分别为「⺮⼜」和「⿻饣尚」。
以下是一些关于《筹饷》的例句:
与《筹饷》相关的组词有「筹划」、「筹备」等。
与《筹饷》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军粮」、「薪俸」。
与《筹饷》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一个确切的反义词。
希望以上的解释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