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称“ 尺一牘 ”、“ 尺一板 ”。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汉书·匈奴传上》:“ 汉 遗 单于 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 匈奴 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汉记·杨政传》:“ 政 师事博士 范升 。 建武 中, 升 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 升 。”《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璽皆以 武都 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 《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
(2).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 《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
"尺一"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用特色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指代文书形制 作为古代诏书的代称,特指长度为一尺一寸的简牍文书。《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李云传》记载"尺一拜用"之说,指出汉代制度中"尺一"专指帝王诏书(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234页)。《辞源》修订本补充说明这种形制源于秦汉简牍制度,区别于普通文书的尺寸规格(来源:《辞源》修订本第123页)。
二、引申义项涵盖书信往来 在文学语境中衍生为书信的雅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载"尺一书疏"的表述,印证了唐宋时期文人将私人信函喻作"尺一"的修辞传统(来源:《容斋随笔·三笔》卷五)。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特别辨析该词在公私文书中的语义差异(来源:《读书杂志·汉书十》)。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常见于古籍研究和文史论著领域。
“尺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权威词典及文学用例,涵盖其核心含义及文化背景。
半日制学校薄游卑柔滮洒柴道吃肉不吐骨头抶疻聪明丸迭掌东方作多寡反常封存风风世世瑰大贵焰毫不经意呵黎勒花户瓠菹袷车椒觞焦砟秸子即溜矜纳君子国苦春头凉热帘内磨不开睦孰暖轿排号蚍蜉撼树聘贡譬若歉歉青巾校尉弃易求难雀鼠之争驱集三达德森森山枯施钩诗归诗燕拾遗记手紧庶女告天俗字逃反啼泣团窠锦土笼王码文林险隘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