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的意思、白狄的详细解释
白狄的解释
亦作“ 白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侯 败 狄 于 箕 , 郤缺 获 白狄子 。” 杜预 注:“ 白狄 , 狄 别种也。”《史记·匈奴列传》:“ 晋文公 攘 戎 翟 ,居于 河西 圁 、 洛 之间,号曰 赤翟 、 白翟 。” 宋 王禹偁 《贺胜捷表》:“言念 夏臺 ,古之 白翟 ,虽居沙漠,实近 崤函 。” 明 梁辰鱼 《念奴娇·拟出塞》套曲:“ 白狄 临 关 , 黄河 夹地, 胡 儿千队此驰骋。” 王国维 《鬼方昆夷玁狁考》:“ 春秋 庄 閔 以后, 戎 号废而 狄 号兴,而 狄 之姓氏见于《左传》者实为 隗 姓…… 秦 汉 以后之 隗 姓皆 白狄 故地。”
词语分解
-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
- 狄的解释 狄 í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
网络扩展解释
白狄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属于狄族的分支,主要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起源
白狄亦作“白翟”,因族人常穿白色服饰得名。最初分布于雍州北部(今陕西延安、山西介休一带),后逐渐东迁至河北地区。其文化以北方戎狄特色为主,兼具华夏文明特征。
2. 历史迁徙与分布
- 早期活动:春秋中期前,白狄依附于赤狄,参与中原征伐,后逐渐独立。
- 东迁路线:分三条路径:陕北→晋中北;晋中→冀中;晋北→冀北。东迁后主要分布在河北石家庄、正定等地,并建立鲜虞、肥、鼓等部族。
- 政权兴衰:鲜虞部建立的中山国(公元前507年)是白狄重要政权,后被魏国所灭。
3. 文化与考古特征
- 葬俗:墓葬中常见积石墓、壁龛随葬品、殉牲等北方文化元素。
- 经济:早期“贵货易土”(重视贸易),后逐渐融入华夏农耕经济。
- 华夏化表现:与中原通婚、仿铸货币、采用儒家治国理念,形成文化共同体。
4. 与华夏的互动
- 战争与融合:晋、赵等国通过战争兼并白狄土地,促进民族融合。
- 文化影响: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即借鉴白狄军事技术,双方在服饰、语言等方面互相影响。
白狄的迁徙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环节,其文化既保留北方民族特色,又吸收华夏文明,最终融入华夏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狄(bái dí)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其意思为“白色的狄”,狄在这里指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根据部首拆分,白狄的部首是白(bái),意为“白色”。它的笔画数为7画。其中,白字的部首是日(rì),意为“太阳”。
白狄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历史典籍《书经·周书·吕望列传》。“白狄”一词在古代是用来形容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代表了他们相对较为苍白的肤色。
在繁体字中,白狄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白狄」。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以白字为例,古代写法是「海」,在字形上发生了一些演变。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的肤色像白狄一样苍白。
与白狄相关的组词有:白色、白天、白昼等。
与白狄近义的词语有:苍白、雪白、洁白等。
与白狄反义的词语有:黑狄、黝黑、晦暗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捱延襃衣博带比时不问三七二十一不做不休骖仆铲灭蛏田出岫存记当地单寒滴定管防隄高岸关境衮叠寒荆豪素鹄亭假大空降席搅海翻江解劳静淑禁指钧旨科头赤足肋肢两势下临鉴龙轩瘰疬落叶知秋媢克每当眉头一蹙,计上心来尨然冕带灭身平阡频岁匍匐而行普率欠乏签解绮户入铁主簿寿光先生手套霜树松飙阘非堂簿探丧疼热通向外来货效死输忠谢道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