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狄的意思、白狄的詳細解釋
白狄的解釋
亦作“ 白翟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晉侯 敗 狄 于 箕 , 郤缺 獲 白狄子 。” 杜預 注:“ 白狄 , 狄 别種也。”《史記·匈奴列傳》:“ 晉文公 攘 戎 翟 ,居于 河西 圁 、 洛 之間,號曰 赤翟 、 白翟 。” 宋 王禹偁 《賀勝捷表》:“言念 夏臺 ,古之 白翟 ,雖居沙漠,實近 崤函 。” 明 梁辰魚 《念奴嬌·拟出塞》套曲:“ 白狄 臨 關 , 黃河 夾地, 胡 兒千隊此馳騁。” 王國維 《鬼方昆夷玁狁考》:“ 春秋 莊 閔 以後, 戎 號廢而 狄 號興,而 狄 之姓氏見于《左傳》者實為 隗 姓…… 秦 漢 以後之 隗 姓皆 白狄 故地。”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狄的解釋 狄 í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古代最下級的官
網絡擴展解釋
白狄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支,屬于狄族的分支,主要活躍于春秋戰國時期。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起源
白狄亦作“白翟”,因族人常穿白色服飾得名。最初分布于雍州北部(今陝西延安、山西介休一帶),後逐漸東遷至河北地區。其文化以北方戎狄特色為主,兼具華夏文明特征。
2. 曆史遷徙與分布
- 早期活動:春秋中期前,白狄依附于赤狄,參與中原征伐,後逐漸獨立。
- 東遷路線:分三條路徑:陝北→晉中北;晉中→冀中;晉北→冀北。東遷後主要分布在河北石家莊、正定等地,并建立鮮虞、肥、鼓等部族。
- 政權興衰:鮮虞部建立的中山國(公元前507年)是白狄重要政權,後被魏國所滅。
3. 文化與考古特征
- 葬俗:墓葬中常見積石墓、壁龛隨葬品、殉牲等北方文化元素。
- 經濟:早期“貴貨易土”(重視貿易),後逐漸融入華夏農耕經濟。
- 華夏化表現:與中原通婚、仿鑄貨币、采用儒家治國理念,形成文化共同體。
4. 與華夏的互動
- 戰争與融合:晉、趙等國通過戰争兼并白狄土地,促進民族融合。
- 文化影響: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即借鑒白狄軍事技術,雙方在服飾、語言等方面互相影響。
白狄的遷徙與融合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的重要環節,其文化既保留北方民族特色,又吸收華夏文明,最終融入華夏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狄(bái d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思為“白色的狄”,狄在這裡指的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根據部首拆分,白狄的部首是白(bái),意為“白色”。它的筆畫數為7畫。其中,白字的部首是日(rì),意為“太陽”。
白狄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曆史典籍《書經·周書·呂望列傳》。“白狄”一詞在古代是用來形容北方少數民族的特征,代表了他們相對較為蒼白的膚色。
在繁體字中,白狄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白狄」。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白字為例,古代寫法是「海」,在字形上發生了一些演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膚色像白狄一樣蒼白。
與白狄相關的組詞有:白色、白天、白晝等。
與白狄近義的詞語有:蒼白、雪白、潔白等。
與白狄反義的詞語有:黑狄、黝黑、晦暗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