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幡旄的意思、幡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幡旄的解释

亦作“ 幡眊 ”。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风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梁书·陆襄传》:“郡民 鲜于琛 服食脩道法,尝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眊。”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幡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词汇,特指古代以牦牛尾为装饰的旗帜。《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垂挂于旗杆顶端的牦牛尾饰物,代指仪仗或军旅中的旗帜”,《辞源》则强调其“兼具装饰性与标识功能的仪礼旌旗”属性。

从构词法分析,“幡”本义为长条形下垂的旗帜,《说文解字》释作“幅胡也”,指旗幅边缘的垂饰;“旄”原指牦牛尾,《周礼·春官》记载“旄人掌教舞散乐”,郑玄注“旄谓牦牛尾,舞者所持”。二者组合后,东汉郑众在《周礼注》中明确解释:“通帛为旜,杂帛为物,全羽为旞,析羽为旌,注旄于竿首曰幡旄。”

在历史使用层面,幡旄具有三重功能:

  1. 军事标识:汉代卫宏《汉旧仪》载“皇帝仪仗建幡旄十二旒”,用于区分军队等级
  2. 礼仪装饰:《后汉书·舆服志》记宗庙祭祀“设幡旄九重”
  3. 权位象征:唐代杜佑《通典》载节度使“持幡旄以专征伐”

该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威仪的代称,如王维《出塞》诗“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中的军事意象,便暗含幡旄的威严气象。

网络扩展解释

“幡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旌旗上的羽毛装饰物,或泛指带有羽毛装饰的旗帜。该词在古籍中常写作“幡眊”,例如《西京杂记》提到“幡眊光影,照耀一殿”,描述羽毛装饰的旗幡在风中摇曳的光影效果。

二、结构与注音

三、历史用例

  1. 汉代文献:如《西京杂记》记载帝王仪仗中“幡旄”用于营造庄严华丽的场景,并提到其“铃镊之声”可达到震慑效果。
  2. 南朝典籍:《梁书·陆襄传》中描述山间拾得“五色幡眊”,说明这类旗帜可能带有宗教或祥瑞象征。

四、文学引用 清代诗人吴伟业在《思陵长公主挽诗》中写道“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通过“幡旄”与铃声的搭配,烘托肃穆氛围。

“幡旄”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仪仗、军事或文学场景中的装饰性旗帜,现代已不常见,研究时可参考《西京杂记》《梁书》等古籍。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查阅标注的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罢祠八簋贲石变难璧帛宾游不语先生才调谄骨逞法错舛代人说项淡季大唐新语典象吊书子钢镚苟全过抵皇号晃着火冲冲荆布精粗竞卖吭啷口腔口吻口弦稛载廊庑僚朋灵肉铭功镆干谟谋模则抛开偏西飘红乾符清放清鲜穷赜犬马恋主曲形戎经剩有神医市道之交失正塾师贪图安逸饕贪天骄头髲脱产闻人县官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