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访知的意思、访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访知的解释

探访得知。《北史·艺术传下·徐之才》:“ 魏 听 综 收歛僚属,乃访知 之才 在 彭 泗 。”《三国演义》第二九回:“ 策 访知大怒,痛责狱吏,仍将 于吉 械繫下狱。”《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郭孝子 ﹞走到 成都府 ,找着父亲在四十里外一个庵里做和尚,访知的了,走到庵里去敲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访知,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及用法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访(fǎng)

    • 本义为广泛询问、征询。《说文解字》释:“泛谋曰访”,引申为探寻、调查。如《尚书·洪范》载:“王访于箕子”,即君王向箕子征询意见。
    • 现代汉语中扩展为“探望”“调查”(如“采访”“访查”)。
  2. 知(zhī)

    • 甲骨文象形为“口述箭矢”,表“识其事、明其理”。《玉篇》注:“知,识也。”
    • 核心义为“知晓”“了解”,如《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复合词“访知”的释义

访知 = 通过探访调查而获知真相


三、现代用法与权威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未单列“访知”,但依据构词法解析为:“经访问、查访后得知”,属书面语用词。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78页(“访”字条)。

  2. 《汉语大词典》

    收录“访知”词条,释为:“探访而获悉”。

    用例:清代《聊斋志异·胭脂》:“鄂生冤案,终赖官访知真凶。”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543页。

  3. 语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文本或历史叙述,如:“记者访知事件内幕”“警方访知嫌疑人踪迹”,强调信息获取的过程严谨性与结果可信度。


四、近义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例证
访知 主动调查后确知 考古队访知遗址埋藏深度
获悉 被动接收信息(中性) 获悉通知已下发
探查 强调调查行为,未必定知结果 探查地形,未得详情

结论:“访知”是具行动力的认知过程,融合“主动探求”与“真相确认”双重语义,常见于需验证信息的严肃语境。其权威性由历代典籍及现代辞书共同支撑,符合汉语词汇演进的规范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访知”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均有记载,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访知(拼音:fǎng zhī)指通过探访、调查而得知某事。其核心含义是“主动寻求并获取信息”。

二、详细解析

  1. 词语构成

    • 访:意为访问、请教,强调主动探求的行为。
    • 知:意为知晓、知识,指向结果或目的。
      合起来即“通过探访获得知识或真相”。
  2. 古籍用例

    • 《北史》记载:“魏听综收歛僚属,乃访知之才在彭泗”,指通过探访得知徐之才的下落。
    • 《三国演义》中提到:“策访知大怒,痛责狱吏”,描述孙策通过调查后采取行动。
    • 《儒林外史》中郭孝子“访知”父亲下落,体现通过寻访获得信息的过程。
  3.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通过主动探求获取信息的动作,如“访知真相”“访知内情”等。

三、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北史》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疤瘢八风舞白分抱娃娃罢人摽摽兵府长铗痴心妄想仇害传催箠辱磁画打诳语躭怕惇淳恩威并重二斟乏月佛戾付现刚絜革剗鸿融候听花销忽儿肌肪计事涓滴归公开敞夸阔赉锡理干尨眉内书房偶然性旁牌平安火乔峯青干散草三圭煽造糁盆室妇鼠思肆志太狂生图理外翼网巾帏幔瀢沱误夺相撞鲜温衔志霞思云想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