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颤抖的样子。或打哆嗦时发出的声音。 陈登科 《活人塘》四:“ 七月子 手里的刀子,拍搭掉下地,全身格凛凛打了一个寒战。” 陈登科 《活人塘》四:“ 大凤子 下巴颏子打得格凛凛的响。”
“格凛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基本含义
指因寒冷、恐惧或紧张导致身体发抖的样子,或牙齿打颤时发出的声音。例如:
来源与用法
多见于文学作品,如陈登科的小说《活人塘》,用于刻画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成语化解释
由“格”(严格)和“凛”(严肃)组合而成,表示庄重、威严的气场。例如形容仪式、人物举止严肃的场景。
历史渊源
据《后汉书·张敦儒传》记载,该词最初用于描述宰相张敦儒的庄重仪态,后演变为成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活人塘》原文或《后汉书》相关记载。
《格凛凛》一词原指人的态度或行为显得庄重、严肃、威严。用以形容人的举止或言语有着深刻而庄重的气质。
《格凛凛》由部首“十”和“冫”组成,共计17个笔画。
《格凛凛》来自于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娇词入画扇·因大观园中多事,与芳官有别》。凯弗曼先生在《红楼梦脂诗归辑·卷五:自瞻》这一章中,将这个词组作为标题,并详细解释了其含义。
《格凛凛》的繁体字为「格凜凜」。
在古时候,凛字曾有多种写法,包括「凜」「凛」「凛**」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中,这些写法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能表达出凛冽、冷峻等含义。
他走进会议厅,一身正装,格凛凛地站在讲台上。
她不发一言,目光凝视着远方,神态格凛凛,令人不敢逼视。
格式、格调、凛冽、凛冽的寒风、凛然、凛然不可侵犯
严肃、庄重、凛然、肃穆、严峻
轻松、随和、悠闲、放松、平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