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伐的意思、放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伐的解释

谓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虐的君主。语本《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 问曰:‘ 汤 放 桀 , 武王 伐 紂 ,有诸?’” 明 王廷相 《雅述》下篇:“揖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 明 顾璘 《鸣蛙赋》:“ 唐 虞 受禪, 舜 禹 雍和, 汤 武 放伐, 伊 吕 攫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与政治哲学的复合词,特指以武力推翻暴虐无道的君主或政权的行为,尤其强调其正当性与合法性。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放:本意为驱逐、流放。在此语境下,特指推翻、废黜无道昏君。
    • 伐:本意为讨伐、征讨。在此语境下,特指以正义之师进行武力征讨。
    • 合义:“放伐”即指通过武力手段推翻暴政、废黜暴君的行为。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评判和政治伦理,是儒家“革命”思想的核心体现之一。
  2. 历史典故与背景: “放伐”最著名的历史实践案例是商汤伐夏桀和周武王伐商纣。

    • 商汤放桀: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暴虐无道,商部落首领汤起兵讨伐,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将其流放(一说夏桀逃亡而死),建立商朝。此即“汤放桀”。
    • 周武伐纣: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荒淫残暴,周部落首领姬发(周武王)联合诸侯,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此即“武王伐纣”。 这两次事件被儒家视为“放伐”的典范,证明了推翻暴政的正义性。
  3. 儒家思想的阐释(核心意义): “放伐”理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得到系统阐述,尤其是孟子。

    • 天命转移:儒家认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天命”。君主若行仁政,则保有天命;若行暴政,则“天命靡常”,上天会收回其统治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吊民伐罪:当君主残暴不仁,导致民不聊生时(“独夫民贼”),对其进行讨伐(“伐”)和废黜(“放”),就不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而是替天行道、解救百姓的正义之举(“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
    • 顺天应人:“放伐”行为的正当性在于它既是顺应天意(天命已失),也是回应民心(民心思变),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
    • 政权更替的合法性依据:儒家通过“放伐”理论,为王朝更迭提供了道德和哲学上的合法性解释,强调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是基于道义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
  4. 文化影响: “放伐”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观。它成为评判政权更迭、反抗暴政的重要标准,也是士大夫阶层制约皇权、倡导仁政的理论武器之一。它塑造了中国人对于“有道伐无道”的正义战争的认识。

“放伐”一词,源于上古史实(汤放桀、武王伐纣),经儒家(尤其是孟子)的哲学阐释,发展成为一种关于推翻暴政的正义性、合法性理论。它强调当统治者丧失德行、残害百姓时,其统治的“天命”即告终结,对其进行武力讨伐和废黜(“放伐”)是顺应天命、合乎民心的正义行为,而非叛逆。这一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关于政权合法性、革命权利的核心论述之一。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放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一、主流含义(基于儒家经典)

指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虐的君主,这一解释源自《孟子·梁惠王下》。典型案例如:

  1. 商汤放逐夏桀
    商汤推翻夏朝暴君桀,建立商朝。
  2. 周武王讨伐商纣
    武王伐纣终结商朝统治,体现“以有道伐无道”的儒家政治伦理。

二、词源与演变

三、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放任与限制”的释义,可能源于对字面拆分(“放”为放任,“伐”为约束)的误读。但此说缺乏早期文献支撑,建议以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政治含义为准。


提示:

若需进一步探究“放伐”在思想史中的争议(如是否符合儒家“忠君”观念),可参考《孟子》相关篇章及汉代学者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保护接地灞亭哺糟娼妇疵悔疵议翠钏当面出丑丹鬉笪屋电子秤兜答耳风赓本庚庚归厚海内外函电行押书閈闳痕翳合爪侯服玉食灰沉沉悔尤鞿绊谨本详始敬宠晶荧飓母濂洛连三接二木球使者农人巧妇窃密倾家败産轻褣磬竹难书奇人秋场确考丧旛射频水答饼悚愧田主梯飇媮娱涂金酴醾畏头畏尾稳密五诫乡义小寒消融遐裔细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