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农耕的奴仆。《魏书·邢峦传》:“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田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从事农耕的奴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田奴”由“田”(指农田、耕作)和“奴”(指奴仆)组成,字面意思为“在田间劳作的奴仆”。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底层劳动者被束缚于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身份状态。
文献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魏书·邢峦传》中的俗谚:“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强调专业事务需咨询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此句也衍生出成语“耕则问田奴”,比喻只有亲身参与劳作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
社会背景
在封建制度下,“田奴”属于依附于地主或贵族的劳动力,身份低微且缺乏人身自由,主要从事耕种、收割等农事活动。这一群体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
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田奴”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可借喻被繁重劳动束缚的人,或用于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成语中的引申义)。
田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田”和“奴”组成。
“田”字的拆分部首是“田”,它是一个意义部首。它由4个笔画组成。
“奴”字的拆分部首是“女”,它是一个形声部首。它由5个笔画组成。
《田奴》一词最早出现在《古本小说·红楼梦》中,是曹雪芹创作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小说中,田奴指的是财主的家奴。
在繁体字中,田奴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田奴的写法和现代汉字一致。
他被视为田奴,只能听命于财主。
田舍、田园、奴隶、奴役。
奴仆、佣人。
主人、贵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