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制教化。《荀子·儒效》:“其言行已有大6*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2).佛法之教化。《正6*法华经·光瑞品》:“在於会中,为雨法教。”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逮 皇魏 受图,光宅 嵩 洛 ,篤信弥繁,法教逾盛。”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刼而常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法教汉语 快速查询。
法教的汉语词典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面:
法教(fǎ jiào)是复合词,由“法”与“教”构成,本义指以法律、制度或道德规范进行教化的行为或体系。其内涵包含法律约束与道德训导的双重属性,强调通过规则引导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
法律制度的教化(法家思想核心)
指通过成文法律和刑罚制度教化民众,体现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
例证:
《韩非子·五蠹》(约公元前3世纪):“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释义:强调以法律替代传统典籍,作为社会教化的根本依据。
宗教戒律与仪轨(佛教、道教语境)
在宗教领域特指戒律规范与修行仪轨,如佛教戒律、道教科仪。
例证:
《魏书·释老志》(公元6世纪):“(寇谦之)奉持法教,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释义:指道教改革中依戒律整顿宗教实践的行为。
道德礼法的教化(儒家融合视角)
部分典籍将“法教”与“礼教”并提,泛指社会伦理规范体系。
例证: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17世纪):“法教不修,风俗陵夷。”
释义:指法律与道德教化缺失导致世风败坏。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法律与教化;依法施行教化。”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5卷,第102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通过法律进行教育;法治教化。”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53页。
《辞源》(第三版)
引《韩非子》例证,释义为“以法律为教令”。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956页。
“法教”是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体系,兼具强制性与引导性,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法律、宗教、道德)区分,本质是通过规则建立社会秩序的方法论。
“法教”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和历史演变来理解,具体可分为以下层次:
法制教化
指通过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引导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如《荀子·儒效》中提到“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强调法律与教化的互补作用。
宗教层面的教化
广义上可指代佛教或道教的教义传播。例如《正法华经》中“雨法教”即指佛法教化,而唐宋时期道教分支(如天心派、神霄派)也被称为“法教”。
作为特定历史概念,“法教”在明清时期演变为民间宗教流派,特点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的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
罢手禀应巢倾卵破粗糲电舒凋疎蛾类翻浆反是奉附風則佛甲草扶杖官地顾睨寒疡话长化险为夷胡皴昏迷假版郊位浃时浸荡谨庸九衢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钧校空绿拉链唠咯俚率沦漂麻带萌阳密不通风嘧啶民户溺毙跑楼偏禅平肃扑马七尺躯畦畛悫励热土日哺讪讦沈没舒忧笋簴天有不测风云土房吞鈎往路磑碾五南遐瞰献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