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银的意思、俸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银的解释

(1).支付官员俸禄的银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王以下 满州 官员两季俸银一百一十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

(2).指俸禄。《清文献通考·国用四》:“ 顺治 元年,初定王公俸银有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这么一个镇国公,有多少俸银一年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银是汉语中特指古代官员薪俸的专有名词,由“俸”(官员的薪金)和“银”(白银,货币形式)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以白银支付的官员薪金”。其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中国古代朝廷以白银形式发放给官员的固定薪酬。作为官员俸禄的重要组成部分,俸银区别于同时期以粮食(俸米)、布帛等形式发放的实物俸禄,直接体现为货币收入。其发放标准通常依据官员的品级、职务及地域差异而定,是古代官僚体系维持运转的经济基础。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制度化时期:俸银制度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明代中期推行“折色”改革,逐步将实物俸禄折算为白银支付;清代则确立“俸银”与“禄米”并行的双轨制,形成定制化的货币化俸禄体系。
  2. 发放标准:以清代为例,正一品官员年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底层未入流官吏约31两。此外,地方官员可依辖区经济状况加发“养廉银”,数额远超俸银本身。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俸银不仅是官员生计来源,更被赋予政治伦理象征。儒家思想强调“俸以养廉”,俸银被视为保障官员廉洁奉公的物质条件。若俸银不足或发放延迟,常导致吏治腐败,如清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即讽刺低俸制下的贪腐现象。

四、相关概念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俸银”词条释义。
  2. 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七章“明清俸禄制度”。
  3. 《清史稿·职官志》,“文武官俸银”制度记载。
  4.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对俸银与吏治关系的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俸银是古代中国官员的薪酬形式,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俸银指官员的俸禄,以银两形式发放。该词由“俸”(官员薪水)和“银”(货币单位)组成,最早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是古代官员收入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历史背景

  1. 支付方式
    清代官员俸禄包括银两和禄米,如《广阳杂记》记载,满洲官员两季俸银达112万两。
  2. 等级差异
    顺治元年(1644年)起,朝廷按等级规定王公俸银标准,如《清文献通考》载有具体分级制度。

三、与其他术语的区别

与“薪银”对比:

四、文化例证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提到“俸银一两”作为临时生活费,反映其实际使用场景。

如需更详细史料,可查阅《清文献通考》《广阳杂记》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懊叹白绢斜封宝钗楼不速不窕阐究晨兢夕厉齿过肩随唇纹到口蛾子飞越佛祠刚敏乖慢蛊道国字骸骨鸿记环丘灰指甲骄兵之计叫阵介人解休警吏罽绣浚波姱志拉郎配揽胜累形陵诮硫酸镁耄悼欧隅鳑鲏鹏张铍滑痞疾凭期抢火群情鼎沸人心如面荣勋容足肉山三甥生不如死身家慎静食报水则死生荣辱死士叹爱鬀发工惋恨挽牵武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