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勤于耕作的农民。《书·盘庚上》:“惰农自安,不昬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孔 传:“如怠惰之农,苟自安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 海 开府 吴中 ,人人以告訐为事,书生之无赖者,惰农之辨黠者,皆弃经籍,释耒耜,从事刀笔间。”
惰农(duò nóng)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惰”和“农”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懒惰、懈怠耕作的农夫。以下从释义、出处及引申义分述:
本义为懈怠、懒散。《说文解字》释:“惰,不敬也”,引申为消极怠工、不勤勉的状态。
指从事耕作的人,即农夫、农户。《周礼》注:“农,耕人也”,泛指农业劳动者。
二者结合,“惰农”直译为“懒惰的农夫”,强调其怠于农事、荒废耕作的行为特征。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盘庚上》:
“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此句批评农夫因懒惰而安于现状,不辛勤劳作,导致田地荒芜、颗粒无收。此处的“惰农”被赋予道德批判色彩,成为劝诫勤勉的典型反例。
在古代文献中,“惰农”常被赋予两层引申含义:
指因懒惰导致生产力低下、民生困顿的现象,如《汉书·食货志》以“惰农”警示荒废本业之害。
扩展为对怠惰行为的普遍贬斥,如朱熹《劝农文》以“戒惰农”喻示修身当勤勉不懈。
如需深入考据,可查阅以下工具书: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访问的权威在线词典链接,建议参考上述纸质或官方电子版辞书以验证出处。)
“惰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哀眷百拜百帕鬓面渤海敞快阐绎成窑黜色怠倦得能點派独酌謡二霸二流打瓜二辟儿童福利院发喟放心解体饭数攻车故误黑哨谾壑兼爱激昂慷慨践胙锦石积善局开山老祖揆构榔榆老濞令利莅止笼官麦青枚文男闺蜜南燕摖鬼气核穷忙日坐愁城洒派山妖沙碛神榇十二道金牌诗法试衔实着首捕头盖土断猥细香椿享寿像似信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