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局的意思、积善局的详细解释
积善局的解释
旧时民间组织的办理慈善事业的机构。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朱静澜师》:“ 朱先生 后来奔走于慈善事业以后,也就放弃了教书生涯了……有一个积善局,也是地方上的绅士办的, 朱先生 曾为该局的董事。”
词语分解
- 积的解释 积 (積) ī 聚集: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噄 )。积攒。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这孩子有积。捏积。 笔画数:;
专业解析
"积善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从构词和语义演变角度分析:
一、本义解析
-
构词与字面义
- 积(積):动词,本义指聚集谷物,引申为累积、汇聚。《说文解字》释“积”为“聚也”。
- 善:形容词/名词,本义指吉祥、美好,引申为善良、善行、善事。《说文解字》释“善”为“吉也”。
- 局:名词,本义指部分、棋盘,引申为官署、机构、组织。《说文解字》释“局”为“促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曹司之稱”。
- 字面组合义:指专门负责汇聚、管理、施行善行(善事)的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
-
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指代
- 积善局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是地方上普遍设立的一种慈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募集善款(资金或物资),并用于地方公益事业,如:
- 施粥、施药:救济灾民、贫病者。
- 施棺、掩埋:安葬无主尸骸。
- 兴办义学:资助贫困子弟读书。
- 修桥补路:改善公共设施。
- 恤寡抚孤:照顾孤儿寡妇。
- 这类机构通常由地方士绅、商贾或官员发起并管理,是传统社会基层慈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有时也作“同善局”、“普济堂”等,但“积善局”是较为常见的称谓之一,体现了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伦理观念。
二、引申义与抽象义
- 在更抽象的层面,“积善局”一词有时也被用来泛指任何以行善积德为宗旨的团体或组织,强调其“汇聚善行、施行善举”的核心功能。
- 它象征着一种有组织、制度化的慈善行为模式,区别于个人的、零散的善举。
三、语义特征与现状
- 机构性:核心语义强调其作为“组织”、“机构”的属性。
- 目的性:明确以“行善”(施行慈善)为根本目的。
- 历史性: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名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积善局”作为具体机构名称已较为罕见,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研究语境中。但其构词方式和体现的慈善理念仍有认知基础。
总结
“积善局”在汉语词典学角度,其基本释义为:历史上一种以募集资金物资、施行各类慈善救济活动(如施粥、施药、施棺、掩埋、兴学等)为主要职能的地方性公益组织机构。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德行善”的伦理观念在基层社会的制度化实践。
参见: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辞书,提供“积”、“善”、“局”的详细字义及词义演变)
- 周秋光, 曾桂林. 《中国慈善简史》. 人民出版社, 2006. (系统梳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涵盖各类慈善组织如积善局的起源、运作及功能) 参见第X章第X节。
- 夫马进.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5.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明清慈善组织的经典著作,对“局”类善堂有深入分析) 参见第X章。
- 地方史志(如县志、府志)中的“善举志”或“慈善志”部分。(地方志是记载积善局等慈善机构具体活动的一手史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积善局”是旧时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主要承担赈灾、济贫、教育等公益事务。以下为详细解析:
1. 词义与性质
该词由“积善”(积累善行)和“局”(机构)组成,字面意为“行善机构”。它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由地方士绅或乡贤发起,通过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扶贫、施粥、修桥铺路等社会救济活动。
2. 历史背景与运作
这类机构多依托地方宗族或商会,如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提到的例子:某积善局由地方绅士创办,朱静澜曾担任董事,负责协调慈善事务。其运作模式类似现代公益组织,但受限于当时社会条件,规模和影响力较小。
3. 现代关联性
随着近代社会福利体系建立,传统积善局逐渐被官方或专业化慈善组织取代,但其理念仍体现在当代民间公益团体中。
参考来源:汉典、沪江在线词典等对历史词汇的释义(更多信息可查阅上述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闭籴汃汃兵人冰弦才蔽识浅獊囊冲锋陷坚大鲵蛋子打掩护灯泡防御州分得疯癫院广厚光纤通信黑龌花朶画罗皇上帝黄土道家活挟依既乃静深竞爽戟矟积庾衉唾恇桡宽缮亮拔零落山丘留黄袤远马尾萝牧司陪舆蓬松扑曲奇涩奇文瑰句如胶如漆三危赡闻剩欲矢镞水葱水尽山穷顺教思脍田野条痕停鞭庭庑通稿铜河兔褐挽夫闲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