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勤于耕作的農民。《書·盤庚上》:“惰農自安,不昬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 孔 傳:“如怠惰之農,苟自安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 海 開府 吳中 ,人人以告訐為事,書生之無賴者,惰農之辨黠者,皆棄經籍,釋耒耜,從事刀筆間。”
惰農(duò nóng)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惰”和“農”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懶惰、懈怠耕作的農夫。以下從釋義、出處及引申義分述:
本義為懈怠、懶散。《說文解字》釋:“惰,不敬也”,引申為消極怠工、不勤勉的狀态。
指從事耕作的人,即農夫、農戶。《周禮》注:“農,耕人也”,泛指農業勞動者。
二者結合,“惰農”直譯為“懶惰的農夫”,強調其怠于農事、荒廢耕作的行為特征。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盤庚上》:
“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
此句批評農夫因懶惰而安于現狀,不辛勤勞作,導緻田地荒蕪、顆粒無收。此處的“惰農”被賦予道德批判色彩,成為勸誡勤勉的典型反例。
在古代文獻中,“惰農”常被賦予兩層引申含義:
指因懶惰導緻生産力低下、民生困頓的現象,如《漢書·食貨志》以“惰農”警示荒廢本業之害。
擴展為對怠惰行為的普遍貶斥,如朱熹《勸農文》以“戒惰農”喻示修身當勤勉不懈。
如需深入考據,可查閱以下工具書: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訪問的權威線上詞典鍊接,建議參考上述紙質或官方電子版辭書以驗證出處。)
“惰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拔突徧拍表稱操嗔辭世翠辂玳梁吊鼻子鍍金鈍滞煩缛凡生費唇舌風移俗改歸隊龜曳尾憨勁浩劫橫弧猴冠竭澤而漁金德津氣空中蠡蠡林下風範理塞柳祠六郎立員賂結陸徑沒金飲羽面臨魔宮遷惑秦腔球菌麴車羣憸人窮志短壖垣茹藘潤氣桑姑山淵勝緣省哉施舍侍食矢志不移熟切店慫恿推薄圍堵維禦烏白菜無風誣殺屑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