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惰君的意思、惰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惰君的解释

败坏国事之君。《晏子春秋·谏上七》:“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以覆社稷,危宗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惰君”为汉语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与历史语境两方面解析。从词素构成看,“惰”指懈怠、懒散,《说文解字》释为“不敬也,从心隋声”;“君”本义为君主,引申为尊称或主事者,《尔雅·释诂》注“君,尊也”。二字组合后,“惰君”特指因自身怠惰而导致政务荒废的统治者,如《韩非子·孤愤》所述“惰君废法而好行私,谓之乱”。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批判统治阶层的失职,例如《盐铁论·非鞅》载“惰君恃其位,慢其法,则民不劝”,强调君主懈怠对国家治理的危害性。现代汉语研究中,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将其归类为“贬义复合词”,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为政者勤勉品行的道德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惰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共同的核心指向,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核心内涵
    指因懈怠而导致国事衰败的统治者。例如《晏子春秋·谏上七》中提到:“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以覆社稷,危宗庙。”,说明“惰君”与圣明君主形成对比,其行为可能危及国家存续。

  2. 使用场景

    • 批评治理者:用于描述或指责领导者的失职、懒政行为(如政策执行不力、漠视民生等)。
    • 历史或文学讨论:常见于分析古代王朝衰亡原因,或文学作品中对反面统治者的刻画。

三、相关扩展

四、总结

“惰君”通过贬义化的组合,强化了对统治者失责的批判,常见于历史评述或政治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和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安竖半仙鞭笞天下餐和厕豫産子超遥出死入生大甸打乖儿底发堵口封建地租愤惋副産品跟官过身何从横行直走荷筩皇亲回席获济简切了当矫言蛟珠校准嘉什嫉恶若仇进功籍圃即戎卷襞离德零栗六言诗买脸闷胡卢面计皮包骨头批允蒲席浅利凄怀器异融达生扭做嗜利史论世民石手军熟烂肆赦送拨诵训天雨粟挺俊秃顶文明戏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