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得到救助。《西京杂记》卷一:“ 宣帝 被收……﹝臂上﹞繫 身毒国 宝镜一枚,大如八銖钱。旧传此镜照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 宣帝 从危获济。” 晋 潘岳 《马汧督诔》:“皇帝咨故督守 关中侯 马敦 ,忠勇果毅,率厉有方,固守孤城,危逼获济,宠秩未加,不幸丧亡。”
(2).得以成功;能够济事。 晋 支遁 《与梅太尉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伏愿明公扇 唐 风於上位,待白足於其下,使怀道获济,有志俱全,则身亡体尽,毕命此矣。” 唐 元稹 《莺莺传》:“ 红娘 復来,连曰:‘﹝ 崔氏 ﹞至矣!至矣!’ 张生 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明 敖英 《绿雪亭杂言》:“物之贱者,时乎获济,其为物也,弘矣!”
(3).得以安全航行或渡过(江河等)。 唐 刘禹锡 《因论·儆舟》:“ 刘子 浮於 汴 ,涉 淮 而东……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韦驺》:“ 騶 亲弟 騋 舟行,溺於 洞庭湖 ……﹝ 騶 ﹞移舟湖神庙下,欲焚其庙,曰:‘千金贾胡,安稳获济,吾弟穷悴,乃罹此殃,焉用尔庙为?’”
"获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得到救助或援助,从而脱离困境或危险。它强调在危难之际因外部帮助而得以解脱或保全。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获得救助,脱离险境
指在困难、危险或危急时刻得到他人的援手,从而摆脱困境。
示例: 灾民因及时救援而获济。
实现目标或愿望(古义)
文言中偶指达成目的,如《资治通鉴》载:“事获济矣”(事情得以成功)。此用法现代较少见。
“获”意为“得到”,“济”本义为渡河,引申为“救助”“接济”(如“同舟共济”)。二字组合强调“因助得救” 的结果。
含积极义,隐含对施助者的感激或对结局的庆幸。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获济”词条,释义为“得到救助;获得接济”。
来源链接: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注:此为官网示例,实际引用需确认链接有效性)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文言用法,例证多取自典籍如《后汉书》《宋史》。
来源链接: 商务印书馆工具书(注:此为官网示例)
词汇 | 侧重含义 | 差异点 |
---|---|---|
获济 | 因救助脱离困境 | 突出外部援助的关键作用 |
获救 | 被救出险境 | 更强调救援行为的即时性 |
得济 | 受惠于帮助(口语化) | 多指日常受助,程度较轻 |
“河水泛滥,堤防溃决,民田获济于疏浚之功。”
(指农田因疏浚工程免受水患)
“蒙神君点拨,愚夫妇获济余生。”
(表达受神恩救助的感激)
现代语境中,“获济”偶见于书面语,如政策类文本:
“精准扶贫使偏远山区民众获济于产业发展。”
体现“通过外部支持实现根本性改善”的深层含义。
“获济”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得到救助
指在危难或困境中获得援助。例如《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宣帝因佩戴宝镜而“从危获济”;晋代潘岳的《马汧督诔》也提到守将马敦固守孤城“危逼获济”。
得以成功;能够成事
强调通过努力或外界条件达成目标。如唐代元稹《莺莺传》中,张生因崔氏到来而“必谓获济”;晋代支遁在书信中祈愿“怀道获济”,表达对理想实现的期许。
安全航行或渡过江河
多用于描述脱离水域险境。唐代刘禹锡在《儆舟》中记录自己“涉淮而东……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另有袁郊《甘泽谣》提及商贾“安稳获济”的航行经历。
该词核心含义为“脱离困境或达成目标”,既可指物质层面的救助与航行安全,也可引申为精神、事业上的成功。权威典籍如《西京杂记》、潘岳与元稹的作品均提供了典型用例。
暗箭难防冰片不可胜计晨昏定省崔罗什地球辐射带丢手兜风独鹤鸡群杜门絶迹烦费凡夫肉眼方土風閨浮浇桴应畡数公拟公徒宫靴锢禁还纳诃诟横陈鸿大荒忽健强谨宣机术蠲理卡奴洼刳磔老厌物立地书橱满额囊膪牛津瓯楼彷摹鹏鳌飘闪千里客请谢囚山啓召逡巡人文主义弱柳蛇拳适会松包堂皇田苗通扯腿肚子屯积居奇违代委靡下三烂喜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