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 明 王廷相 《雅述下》:“ 正统 己巳之变,兵部徵各省兵入御虏……当时大臣建议,设立民壮,以备仓卒,法古兵出於农之义,三时在野力田,一时入城讲武,若有征调,即同正军。”《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汪大尹 ﹞教左右唤进民壮快手人等,将寺中僧众,尽都绑缚。”《明史·兵志三》:“ 正统 二年始募所在军餘、民壮愿自效者, 陕西 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月粮四斗。”
(2). 清 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民壮》:“今州、县官衙前给使者有民壮,餼于官而供役。”《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 城武县 民壮’字样,心里知道这上房住的必是 城武县 了。”
“民壮”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地方武装或治安力量,其含义和职能随时代演变有所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来源
民壮是明代卫所制、募兵制之外的辅助军事力量,主要从民间征募青壮年农民组成,属地方性民兵组织。他们平时务农,战时接受临时训练并参与作战,承担地方防御、平乱等任务。
制度特点
明朝通过设立训练场地、提供武器设备等方式提升民壮战斗力,但因其成员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后期逐渐被朝廷边缘化。
职能转变
清代民壮演变为州县官衙的常设卫兵,隶属“壮班”,负责维护治安、押解犯人等杂役,如《老残游记》中提到的“城武县民壮”即属此类。
招募与管理
由官府发放粮饷,属半职业化差役,但地位较低。部分文献(如《醒世恒言》)描述其常参与抓捕、执行公务,甚至被视作“村野匹夫”。
“民壮”一词在不同时期含义有别:明代为补充军队的民兵,清代则成为地方衙役。其演变体现了明清基层治安与军事制度的调整。
民壮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的解释。
民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氏"部,表示气息,右边是"亻"部,表示人。壮字由三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土"部,表示土地,中间是"士"部,表示人,右边是"丬"部,表示力量。民字共有5画,壮字共有6画。
民壮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汉语,是民族与壮族的简称。
在繁体字中,民字的形状保持不变,壮字的写法为「壯」。
古时书写民字时,常采用象形的形式,其中"氏"部象征人的头部,"亻"部则象征人的站立姿势。壮字中的"土"部代表土地,"士"部则代表一个士人全身而立,"丬"部表示手臂的力量。
1. 他是我国壮族的一员,代表着壮族民族的优秀品质。
2. 民壮团结一心,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民族、壮丽、壮大、壮丁、壮烈、民主。
人壮、苗壮、猛壮。
弱小、衰弱、没落。
绊子腿北方人抪徧不能不哺食称是持持次主淡水养殖打野豆稭風僝雨僽汩淢股指讙嗷活脚竹枕驾服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燋壤节鼓解理肌腹缉缉紧接着积善余庆九枝克绍抠心挖肚腊八莱氏癞头蟇类比推理离垢地流僻龙言凤语漏策陆羽井马台马翁没做理会处暮生七级芙蓉十八般兵器史钞时分势均力敌疏罔蕬萝四施死政宋江炭棒廷珪伪惑微远文牺下街飨年闲探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