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醪的意思、投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醪的解释

《吕氏春秋·顺民》:“ 越王 苦 会稽 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后因以“投醪”指与军民同甘苦。《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唐 李德裕 《刘公神道碑铭》:“士怀挟纊之恩,人感投醪之醉。” 唐 唐顺之 《牌》:“本司於钱粮毫髮原不经手,理合转发……作军前给赏支销,则军士皆荷诸上司投醪之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醪是一个汉语历史典故类词汇,本义指将酒投入江河的行为,特指古代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的象征性举动。该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顺民》,记载越王勾践伐吴时"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典故,后世引申为领导者与下属共享资源、凝聚人心的代称。

从构词法分析,"投"为动词,表示抛掷动作;"醪"指未过滤的浊酒,《说文解字》释"醪"为"汁滓酒也"。二字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动宾结构,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明确释义为"与军民同甘苦的典故"。

该典故在历代文献中反复出现演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引《江表传》载"刘备与众共饮投醪之水",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强调"投醪所以抚寒"的治军理念,宋代陆游《剑南诗稿》更以"投醪频致酒,束薪准当钱"描述官兵同苦的治军场景。这些文献记载共同构建了该词的文化意涵。

作为典故成语,"投醪"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比喻领导阶层与群众共担困苦的精神,常见于政论文章及历史评述。教育部《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B级常用历史典故词,建议在涉及团队管理、领导艺术等主题的文章中作为典故引用。

参考文献:

  1. 吕氏春秋·顺民篇(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6册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典故条目
  4. 世说新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投醪”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字面与核心含义
“投”意为倾注、投入,“醪”指未过滤的浊酒或醇酒。字面可理解为“将酒投入(江中)”,但其核心内涵源于越王勾践的典故:据《吕氏春秋·顺民》记载,越王为凝聚民心,将仅有的美酒倒入江中与军民共享,象征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比喻与引申意义

  1. 与军民共患难
    典故原指统治者与士兵、百姓同享资源,如《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投醪抚寒”,强调将领体恤士卒的品德。
  2. 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
    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对事业或目标的全身心投入,如“投醪于科研事业”。

三、文献引用与文化影响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褒扬领导者与团队共进退,或形容个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属于书面化表达。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单纯“饮酒”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百指膀臂半途而废悲戚鬓角苍生涂炭槎客唱道搀行夺市出人望外此事体大丁奚媠服笃人肥强峰林古镜记花色哗嚣画蚓涂鸦假两教诏嘉泽径会极重据牀拒逆亮敞联合收割机连理树刘阮吕安题凤没世难忘濔迆蹑尘怕水陪笑遣恶钳口不言歉岁怯生生倾颓渠长屈摺日出三年五载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折脚身外之物褷褷司搏松浆天笃佻弱头难退位突隙伪辩纬途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