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诚谨。《商君书·慎法》:“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慤之末, 禹 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淮南子·主术训》:“其民朴重端慤。” 高诱 注:“端,直也;慤,诚也。”《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新唐书·毕诚传》:“性端慤,不妄与人交。”《明史·陈选传》:“ 选 自幼端慤,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端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合成词,由“端”和“悫”两个语素构成,多用于形容人的品行特质。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正直诚实,行为端正谨慎”。以下是具体解析:
语素拆分释义
二字结合后,词义叠加,强化了品行中“正直”与“诚信”的双重特质。
词源与演变
“端悫”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荀子·修身》中“端悫诚信,拘守而详”一句,形容君子修身应具备的品德。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固定搭配,多用于评价人物的道德操守。
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端悫”属于书面语,常见于文学或学术语境。例如:“其为人端悫,不苟言笑”,强调人物性格的庄重与诚实。该词多含褒义,用于正式评价或历史人物描写。
权威参考
相关释义可进一步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21页对“端”的引申义解析,以及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对“悫”的形声构字分析。
“端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uān què,由“端”和“悫”组合而成,含义如下:
“端悫”强调内外一致的品德,既有正直的言行,又含内在的诚实,常见于古代典籍对人物德行的评价。
懊侬曲拜寿报投绷吊考讯边议鼻赤避宠大计小用稻栽低凹雕破短笔恶习防风林防隅翻腔番阵敷述光道贵寿国统餱食宦女慧利浑元绛台讲闻奸回岌岌俊乂开发银行枯风来芳两雄不并立恋恋不舍蛮睫螳轮冥衣模堇磨研女花旁孼潜入倾诡起行色目稍礼史绩市井气首夏霜茎顺顺耸肩太公讨负晚果违碍霄岫鞋面谢玉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