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盗的意思、邦盗的详细解释
邦盗的解释
窃取国家宝物的人。《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六曰为邦盗。” 郑玄 注:“窃取国家之宝藏者。”
词语分解
- 邦的解释 邦 ā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国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邦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内部的盗贼或窃取国家财物者。它特指发生在诸侯国(“邦”)内部、危害本国统治秩序的盗窃行为或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组合义:
- 邦 (bāng): 本义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
- 盗 (dào): 本义指偷窃、窃取财物,引申指偷窃的人(盗贼),也泛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或损害的行为。
- 邦盗: 两字组合,字面意思即“国中之盗”。它强调的是盗窃行为发生的范围(国家内部)及其危害对象(国家或国君的财物、秩序)。
-
具体含义与语境:
- 指窃取国家府库财物的人: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邦盗”常指那些偷盗国家仓库、国库物资的窃贼。这种行为被视为对国家财产的严重侵害。
- 指危害国家内部秩序的盗贼: 引申义指在国家内部作乱、破坏社会安定的盗匪。他们不仅窃取私人财物,更威胁到国家的治理根基。
- 与“外寇”相对: “邦盗”强调的是内部的祸患,与外敌入侵(“寇”)形成对比。古人常将“内盗”(邦盗)与“外寇”并提,视为国家面临的两大威胁。
-
历史渊源与文献佐证:
- 该词源远流长,可见于古代典籍。例如,在儒家经典《周礼》的《秋官司寇》篇中,记载了古代司法官员(司寇)的职责之一便是“掌戮”,负责执行死刑,其处决对象就包括“邦盗”。这明确将“邦盗”列为危害国家、需处以极刑的重罪犯。
-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注解《周礼》时,对“邦盗”有明确的解释,指其为“窃取国家宝藏者”。这为理解该词提供了权威的古代训诂依据。
-
现代使用与辨析:
- “邦盗”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现代表达类似概念时,常用“内盗”、“家贼”、“国贼”或更具体的“贪污犯”、“盗窃国库者”等词汇。
- 在使用或理解该词时,需注意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它专指对国家层面造成危害的内部盗窃行为,区别于一般的民间盗窃(“窃”或“盗”)。
“邦盗”意指古代诸侯国或国家内部的盗贼,特指那些窃取国家府库财物、危害国家内部秩序的罪犯。其核心在于强调盗窃行为的内部性(发生在邦国内部)和危害对象的公共性(针对国家财产和秩序)。该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周礼》及其注疏中,现代汉语中已罕用。
来源参考:
- 《周礼·秋官司寇·掌戮》:记载了司寇掌戮的职责范围,明确提及“邦盗”作为处决对象之一。 (古籍原文,无直接链接,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点校本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 郑玄《周礼注》:对“邦盗”一词给出了“窃取国家宝藏者”的经典解释。 (古籍注疏,来源同上)
- 《汉语大词典》:对“邦盗”词条有收录和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的用法。 (权威工具书,可参考在线版如汉典 或 纸质版)
-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侧重其为“国中的盗贼”。 (权威工具书,商务印书馆等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邦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窃取国家宝物的人。该词由“邦”(国家)和“盗”(盗窃)组合而成,强调对国家重要财物的非法占有行为。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六曰为邦盗。” 东汉郑玄注解为:“窃取国家之宝藏者。”
这里“邦盗”被列为古代司法审判中的八种重大罪名之一,可见其严重性。
词义演变
- 古代多用于法律或典籍中,指代对国家财物(如祭祀礼器、珍宝等)的盗窃行为。
-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历史词汇。
应用场景
- 常见于古籍研究、历史文献或文言文解读,例如描述古代盗窃国库的案例。
总结来看,“邦盗”一词在古代具有明确的法律和社会含义,反映了对国家安全及财产保护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法律术语,可参考《周礼》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喙版籍襃劝抱玉鞴马贬戮炳彪不知死活车路辰星贰正風虹風雨凄凄疯子院干净利索关风规矱河隄黑珍珠和软桓石虔来华佗坚壁清野饥苦精果胫毛看街量罚柳塘芦萉芦人卖点麦天马蹄决明枚卜明选祺福辁绋帬帽仍岁认领如狼似虎神采飞扬审敌示贬于褒瘦骨唐唐唐锑洮颒通货膨胀退三舍讬兴脱颖而出外饰瓦珑稳重五云毫相烦谢咎新仇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