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岸的意思、断岸的详细解释
断岸的解释
江边绝壁。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宋 苏轼 《后赤壁赋》:“ 江 流有声,断岸千尺。” 清 曹寅 《北行杂诗》之二十:“野风吹侧帽,断岸始登高。”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岸的解释 岸 à 水边的陆地:河岸。上岸。两岸。 高大:伟岸(魁伟,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头饰高戴,前额外露:岸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不拘束)。 古同“犴”,乡间牢狱。
网络扩展解释
“断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àn àn,主要用于形容江河边陡峭的绝壁或断裂的岸壁,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
指因自然力量(如水流冲击)形成的陡峭江岸或断壁,常见于描述险峻的自然景观。例如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生动描绘了江岸高耸断裂的景象。
-
引申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可比喻“势不可挡的力量”或“决绝之势”,但此用法较少见。
词源与经典引用
- 起源
最早见于南朝宋鲍照的《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形容城墙高耸如断崖。
- 经典用例
- 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突出江岸的险峻。
- 清代曹寅《北行杂诗》:“野风吹侧帽,断岸始登高”,展现登高望远的意境。
用法与语境
- 文学描绘
多用于诗词或散文中,增强自然景观的壮阔感或烘托苍凉氛围。例如“山高月小,断岸千尺”,通过对比凸显江岸的陡峭。
- 现代应用
当代较少使用,但可在描述地理景观或古典文化时引用。
“断岸”一词以自然景观为核心,强调江岸的险峻断裂,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厚重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赤壁赋》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岸(duàn àn)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就是后来演化出了“断岸”一词。断岸的意思是指山势陡峭,使河水因岸边受阻而突然中断或改变方向。
断岸的部首是“阝”和“山”,由一个表示防御或外围意义的“阝”和一个表示山的“山”组成。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两座山峰之间的河流中断的景象。
断岸的笔画数是9画,属于中等复杂的字。
关于“断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这首诗表达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其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塑造了湍急的河流与险峻的山峰之间的景象,后来演化成了“断岸”这个词。
关于“断岸”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一样,都是“斷岸”。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很多变体。在这些变体中,关于断岸这个词的写法也有一些差异。然而,其中最常见的写法是使用了“讠”作为旁边的部首,即“訁岸”。
以下是一些关于断岸的例句:
1. 山势陡峭,河流断岸,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暴雨过后,河水暴涨,断岸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
与“断岸”相关的组词有:
1. 断流(duàn liú):指河流在中途受阻或中断。
2. 断壁(duàn bì):指建筑或山峰的陡峭断裂部分。
近义词:断流、中断、断裂
反义词:顺畅、流畅、通畅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