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话柄的意思、话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话柄的解释

[subject for ridicule;handle;sth.to talk about] 被人拿来做谈笑资料的言论或行为

详细解释

(1).供人谈话的资料。 唐 赵璘 《因话录·徵》:“ 王 判书后云:‘新命虽闻,旧衔尚在。遽为招命,堪入笑林。’ 洛 中以为话柄。”《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为 严嵩 父子恃宠贪虐,罪恶如山,引出一个忠臣来,做出一段奇奇怪怪的事迹,留下一段轰轰烈烈的话柄。” 茅盾 《色盲》:“她不肯落人话柄,受人非笑。”

(2).话头。 唐 李商隐 《杂纂》:“搀夺人话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且莫只顾閒谈,打断了人家小夫妻三个的话柄。” 骆宾基 《胶东的“暴民”》七:“‘督办的大儿子到 济南 去了。’ 柳世杰 重拾他的话柄。”参见“ 话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话柄是汉语中常见的名词,指在人际交往中可供他人议论或指责的言行片段。《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被人拿来做谈笑或指责资料的言行”。这一概念在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下特征:

  1. 社会行为属性

    话柄的形成通常源于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行。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质是“因行为失当而成为他人议论对象”,常见于失礼言论、争议行为等场景。明代《醒世恒言》中“莫要留下话柄”的表述,即强调避免因言行不当成为他人非议的材料。

  2. 传播性与时效性

    作为语言传播载体,话柄往往具有扩散性。清代《官场现形记》记载“此事竟成官场话柄”,反映特定言行通过社会传播形成群体记忆的特点。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话柄的传播周期常与事件热度相关,可能持续数日至数年不等。

  3. 语用功能分层

    • 批判功能:用于道德评判,如《新华字典》例证“贪污受贿沦为话柄”;
    • 戏谑功能:在非正式语境中制造幽默效果,如网络流行语“立flag”成为当代典型话柄类型;
    • 警示功能:传统文化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训诫思维体现。
  4. 近义概念辨析

    与“谈资”侧重中性讨论不同,《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强调话柄多含负面色彩。与“把柄”的实质性证据属性相比,话柄更侧重语言层面的传播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4. 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
  5. 张志毅《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话柄”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被人当作谈笑或议论的言论、行为或事件,通常带有负面或可被批评的意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谈笑资料
    指可供他人议论或嘲笑的内容,例如言行失当、丑闻等。如《初刻拍案惊奇》中提到“惹出一场话柄来”,即因行为不当成为笑谈。

  2. 行为后果
    若言行不慎,可能成为他人批评的把柄。例如“他说话不注意,被人抓住了话柄”()。

二、延伸用法

  1.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形容某事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

  2. 近义词与关联词

    • 话头:指谈话的开端或内容()。
    • 笑柄:与“话柄”含义相近,但更强调被嘲笑的性质()。

三、使用场景

四、总结

“话柄”强调因言行引发他人非议的特性,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靉霼鳖鱼并为一谈搽粉畅好搀杂沉冤莫雪大选點洗法体非谤騑騑粪棋佛陇伏从腐恶诟厉官粮管套规砺顾委捍圉鹤翎红浣涤挥日阳戈假门假氏徼道金舌蔽口进质克爱克威壳物朗目丽响露日緑茸眉睫内胎内传蹑足抢佯轻略青玄帝秋霰劝励入破濡沾事儿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水门汀司笾执豆司词私尊肃截特约跳水池铁道部望尘奔溃武经七书相尚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