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端午节风俗之一。谓用五色丝缠纸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为四方,黄居中央)缀于胸前,以示妇人养蚕之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於胸前,以示妇人计功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端午綵索》:“裁色繒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於衣,而黄繒居四色繒之中,以此缀诸衣上,以表蚕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积而会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綵线繫臂益文也。” 乌丙安 《民俗学丛话·<五彩丝·粽子·龙舟>》:“至于彩丝缠折方,正是《荆楚岁时记》所说:‘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计功也。’”
“襞方”是中国古代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风俗,主要用于表达对女性养蚕纺织劳动的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形式
指用五色丝线缠绕纸帛,折叠成菱角形方片,并按方位(青、赤、白、黑对应四方,黄色居中)缀于胸前。这一装饰象征女性在养蚕、纺织等劳作中的贡献。
文化内涵
文献记载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均提到此习俗,称其“以示妇人计功也”,即记录女性劳作的功绩。
注:现代端午节已少见此习俗,但可通过古籍了解其文化背景。若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民俗细节,可参考《荆楚岁时记》等典籍。
《襞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襞”和“方”两个字组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襞方指物体或衣物的褶皱和规整。形容物体或衣物经过整理后,表面呈现出规则而整齐的褶皱。
“襞”字的拆分部首是“衣”,它共有14个笔画。而“方”字的拆分部首是“方”,它共有4个笔画。
襞方这个词的来源较难考证,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可能与古代人整理衣物时所形成的褶皱有关。在繁体中,襞方的写法是「襣方」。
在古时候,襞方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会有一定的变化。对于襞方这个词来说,其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无法确定,但其意思与现代相近。
1. 整齐的襞方使这件衣物看起来非常端庄。
2. 她巧妙地把裙子的褶皱整理成了一道美丽的襞方。
襞方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
1. 衣襞:指服装上的褶皱。
2. 襱襞:指麻绳等捆绑物品时形成的褶皱状。
3. 褶皱:衣物或物体表面因受力而形成的折痕。
襞方的近义词有:
1. 褶皱:指物体或衣物上形成的折痕。
2. 褶边:指布料或纸张上边缘的折边。
襞方的反义词是:平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