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斗鹌鹑的意思、斗鹌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斗鹌鹑的解释

亦作“鬭鵪鶉”。一种博戏。相传始于 唐 代, 玄宗 时 西凉 人进献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养以为戏。后即流行民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 江 北有鬭鵪鶉,其鸟小而驯,出入怀袖,视鬭鸡又似近雅。” 清 葛元煦 《沪游杂记》十一:“ 沪 人霜降后喜鬭鵪鶉,畜养者以绣囊悬胸前,美其名曰冬兴将军……鬭时,贴标头分筹马,每鬭一次谓之一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斗鹌鹑(dòu ān chún)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动词性语素“斗”(争斗)与名词性语素“鹌鹑”(一种小型鸟类)组合而成,特指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以鹌鹑为对象的博戏活动。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斗鹌鹑

指驱使鹌鹑相互争斗以决胜负的娱乐或赌博活动。该习俗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常见于宫廷、市井及民间节庆场合。参与者通过训练鹌鹑的搏斗能力,以鸟的胜负为赌注进行博弈。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1. 起源与发展

    斗鹌鹑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代趋于普及。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临安(今杭州)市井有“斗鹌鹑”博戏,元代杂剧中也多见相关描写(如关汉卿《斗鹌鹑》曲牌)。明清时期,此风尤盛,成为贵族与平民的常见消遣。

  2. 方法与规则

    参与者将两只雄性鹌鹑置于围栏或桌案上,诱使其互相啄击。胜负以一方败退或死亡为判定标准,赌注包括金钱、财物等。明代《帝京景物略》详述了驯养技巧:“饲以小米,练其爪喙,激其斗性”。


三、社会影响与文学意象

  1. 批判性隐喻

    因斗鹌鹑常关联赌博,传统文献多视其为“玩物丧志”的象征。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王成》篇即以斗鹌鹑为线索,讽刺沉迷博戏的世风。

  2. 民俗文化遗存

    部分地方志(如《河北民俗志》)记载,近代华北农村仍存节庆斗鹌鹑的遗风,但已逐渐淡化赌博属性,转为观赏性民俗活动。


四、现代认知与保护现状

当代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均收录该词条,释义侧重其历史行为属性。2008年,“鹌鹑驯养技艺”被列入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斗鹌鹑”因动物保护伦理争议,不再作为公开活动推广。


参考来源

  1.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游手》
  2.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
  3.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王成》
  4. 《中国民俗志·河北卷》(中华书局)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斗鹌鹑”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传统娱乐活动

  1. 起源与发展
    斗鹌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博戏,相传始于唐代。唐玄宗时期,西凉人进献鹌鹑,这些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以此为戏,后逐渐在民间流行。明清时期,该活动在文献中亦有记载,如明代《五杂俎》提到“江北有斗鹌鹑”,清代《沪游杂记》描述沪人霜降后喜斗鹌鹑,称为“冬兴将军”。

  2. 活动形式与规则

    • 主要流行于山东枣庄薛城区,每年初冬举行,参与者多为农民闲暇时的消遣。
    • 以雄性鹌鹑为主角,雌性仅用于诱捕野鹌鹑。鹌鹑按年龄和羽毛分为“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四类,其中“白堂”最善斗,春节后羽毛丰满时争斗性最强。
    • 规则强调野生鹌鹑的野性,家养或雌性鹌鹑不参与争斗。

二、成语比喻义

该词也可作为成语使用,字面指“为争夺鹌鹑而争吵”,引申为因琐事引发无谓的争斗,含贬义。例如形容因小事争执不休的场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地域差异,可参考《五杂俎》《沪游杂记》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把臂入林白鹿洞书院悲懑筚门圭窦伯姒草戚车軿貙膢登相点的二韭飞谤奉公克己頫听拂席蛊惑好力缓征解剖学进师极头扩孔良机料仓丽逸丽藻僇谴髦徒面如土色民天拿班馕糠偏恶疲黎妻宫轻骨头轻就契义热导入馆设客生望神虚摄氏度十三经是味儿视下如伤蔬蓏俗笔台灯薙发通几亡猿灾木韦褐卧椅物母象征主义萧蔘西楚写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