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鵞湖”。1.山名。亦为书院名。 江西省 铅山县 北 荷湖山 ,有湖,多生荷。 晋 末有 龚氏 者,畜鹅于此,因名 鹅湖山 。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吕祖谦 、 陆九渊 兄弟讲学 鹅湖寺 ,后人立为四贤堂。 淳祐 中赐额“文宗书院”, 明 正德 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唐 张演 《社日村居》诗:“ 鹅湖山 下稻粱肥,豚穽鸡栖对掩扉。”《宋史·儒林传四·陆九渊》:“ 九渊 尝与 朱熹 会 鹅湖 ,论辨所学,多不合。” 清 查慎行 《淳如招游莲花洞》诗之四:“指点 鵞湖 榛莽路,讲堂片席待重开。”参阅《嘉庆一统志·广信府·鹅湖山鹅湖书院》。
(2).指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与 陆九渊 在 鹅湖寺 的辩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新建 良知之説,自谓千古不传之祕,然 孟子 谆谆教人孝弟,已拈破此局矣,况又 鹅湖 之唾餘乎?”
"鹅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与地理指向。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析,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地理实体指称 作为山体名称,"鹅湖"最早见于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特指江西省铅山县东北部的鹅湖山。此山因东晋时期龚氏蓄鹅育成"双白鹅飞冲天"的传说得名,清代《铅山县志》记载其"山顶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鹅湖"(来源:《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二、文化教育载体 该词更广为人知的内涵指向始建于南宋的"鹅湖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因1188年宋孝宗赐匾"文宗书院"而闻名,现存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明清书院格局,1983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来源:《中国书院史》)。此处曾举办著名的"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在此展开哲学论辩,成为儒家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来源:《宋元学案》)。
三、文学意象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鹅湖"常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宋代诗人陆游《鹅湖夜坐书怀》以"鹅湖寺中望武夷"构筑诗意空间;明代《容斋随笔》记载"鹅湖山下稻粱肥"的田园景象,使该地名具有了隐逸文化的象征意义(来源:《全宋诗》电子检索系统)。当代语言应用中,"鹅湖"仍保持地名主体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专有名词",特指江西铅山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
“鹅湖”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山名与书院
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北部的荷湖山,因晋代龚氏在此养鹅得名。宋代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曾在此辩论学术,史称“鹅湖之会”。后在此建立“鹅湖书院”,成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明代迁至山巅并更名。
文化象征
特指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辩论,体现理学与心学的思想交锋,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
指“人或物漂浮水中无所依靠”,比喻处境艰难、孤立无援。此用法在现代语境中较为罕见,需谨慎结合上下文判断。
建议:若涉及历史、文化或地理内容,通常指江西的书院及学术事件;若为文学比喻,可能取成语含义。
汴宫豳文阐导敞脸赤骥带菌者岱宗大穷打跧东山谢氏房墨发文奉移公赋过关故纵寒吹黑影里河落海干洪澜环涛昏昌活意见见闻闻金采继日九阳巾聚谈昆玉联裾寮房领带卡脔壻眉清目朗粘液鸟害诺仕翩翩起舞埤遗强迫千金字切近慊如情变勤役蛇回兽怕誓死不屈水底捞月谁家顺爱説序苏门四学士缩项鳊榻床胎孕调达頽玉吐珠嗡子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