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联袂。 唐 杜牧 《杜秋娘》诗:“联裾见天子,盼眄犹依依。” 宋 王安石 《次韵酬朱昌叔》之三:“联裾萧寺寻 真觉 ,方驾 孙 陵吊 仲谋 。”
“联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情感层面
多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如成语用法中强调“衣袂相连”的亲密感,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动作层面
与“联袂”同义,指携手或共同行动。例如唐代杜牧《杜秋娘》诗中的“联裾见天子”,以及宋代王安石诗句“联裾萧寺寻真觉”,均体现结伴而行的场景。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文学解析资料。
《联裾》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接连的长袍下摆。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衣”和“裤”。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笔画数目是12划。
《联裾》这个词源于古代的服饰文化。古人在穿着长袍时,由于长袍下摆长而宽松,所以往往需要用一些系带或绳索来固定裙摆,避免走路时裙摆拖地。这样的系带或绳索就称为“联裾”。而后来,“联裾”也渐渐地成为了裙摆本身的含义。
在繁体字中,联裾通常写作「聯裾」。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联裾》这个词的写法相对较为稳定。在古代的金石文和简牍中,我们可以看到「聯裾」的变体写法,比如「聯袈」或「聯褯」,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联裾》的例句:
在古代,男子穿袍时通常要束上联裾,以免被泥土弄脏。
与《联裾》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联袂(指手拉手,一同前进)
裾边(指衣服下摆)
联盟(指多个组织或团体达成的共同协议)
近义词:衣摆、袍裙
反义词:裸裾(无长袍下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