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學使者的意思、督學使者的詳細解釋
督學使者的解釋
學政的别稱。 明 清 派往各省督導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試的專職官員。也稱“督學”、“學使”。 清 戴名世 《李太常案牍序》:“今夫督學使者,三年而一易其人,行部考校不過文義之優劣,而不暇及於其他。” 清 劉大櫆 《<朱東發詩>序》:“雖鄉裡之兒童從塾師學句讀者,無不知有 朱君 。其受知於督學使者,蓋屢冠其曹。” 清 孫鼎臣 《淩豐叔哀辭》:“自其為諸生,督學使者無不賞異之。”參見“ 督學 ”。
詞語分解
- 督學的解釋 舊時主管教育的部門中負責視察、監督學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學政或督學使者的簡稱音樂督學詳細解釋.學政的别名。 明 清 派駐各省督導教育行政及考試的專職官員。 民國 後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督導所屬及學校的專
- 使者的解釋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歡迎來自親密鄰邦的友好使者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 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比喻帶來某種信息的人或事物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詳細解釋使
網絡擴展解釋
“督學使者”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官職,主要職責為督導地方教育行政并主持考試。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督學使者是“學政”的别稱,由朝廷派遣至各省,負責監督教育事務、主持科舉考試及考核生員(秀才)。其職能類似現代的教育督導與考試主管的結合體,也被簡稱為“督學”或“學使”。
-
曆史背景與職責
明清時期,督學使者每三年一任,需巡視轄區内的府、州、縣學,考核學生課業及品行,并主持院試(選拔秀才的考試)。例如清代學者戴名世曾提到:“督學使者行部考校不過文義之優劣”,說明其考核重點包括學生的學術水平。
-
文獻例證
- 清代劉大櫆在《朱東發詩序》中記載,督學使者對地方才子朱東發的才華多次認可,體現其選拔人才的職能。
- 清代制度中,督學使者多由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且需回避本籍省份,以确保公正性。
-
現代關聯
該官職與當代“教育督導”有相似之處,但後者不涉及考試選拔,職能更側重于教育質量監督。
督學使者是明清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兼具行政督導與考試選拔雙重職能,對地方教育發展影響深遠。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運作,可參考《清史稿·職官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督學使者》這個詞意味着負責監督學校和教育事務的人員。它可以被拆分為兩個部首和一些筆畫。第一個部首是“目”,表示與目光、觀察相關的含義。第二個部首是“彳”,表示行走、前進的意思。根據漢字書寫規則,該詞的筆畫數為10畫。
《督學使者》一詞來源于中國的教育和行政管理系統。在一些地方,督學使者是由政府任命的教育專家或官員。他們的職責涵蓋監督學校的運作、改善教育質量、解決教育問題等。
該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督學使者》。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基本的含義和功能與現代相似。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需要督學使者來确保學校教育的質量。”
與《督學使者》相關的詞語包括:考核人員、教育監管者、學校巡視員等。
與《督學使者》相反的詞語可能是:教育自由、自主管理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