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黩誓的意思、黩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黩誓的解释

[violate a oath;break of pledge] 不守誓言

违信黩誓

详细解释

不信守誓言。《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黷誓,而以意气相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黩誓(dú shì)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轻慢、违背誓言”的行为或态度。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黩”本义为轻率、滥用,引申为玷污、亵渎;“誓”指立约的诺言或庄严承诺,二者组合后强调对誓约的不敬与践踏。

从构词角度分析,“黩誓”属于动宾式结构,其中“黩”为动词性语素,表达“以不庄重的方式对待”;“誓”为名词性语素,指代被违反的对象。该词多用于描述政治盟约、宗教仪轨或重要契约的失信行为,例如《尚书·周书》中“黩于祭祀”即暗含对誓约仪式的亵渎之意。

在语用层面,“黩誓”常见于古代文献与典章制度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毋黩誓”的盟会规约,反映周代盟誓制度中对背信行为的禁忌;《宋史·礼志》亦提及祭祀活动中“黩誓者罚”的惩戒措施,说明该词在古代礼法体系中的特殊语义权重。

网络扩展解释

“黩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ú shì,属于动宾式结构,其核心含义为不信守誓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用法


近义与关联词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个人或团体在重大承诺上的失信行为,带有批评或谴责意味。例如:“两国结盟后,若一方黩誓,必遭天下唾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边塞标位冰清水冷捕索才薄智浅惭惕持戒尺玉除召此者丁母忧蹲跕方位角缝缝连连富丽堂皇高位厚禄国危后部监仓郊宗石室基本国策踖陵凈练究细儿据实揽减雷野廉吏漓江沦寂毛窝没三没四模仿莫知所为鸟迹书囓食起根发由起土热能弱蔕上备沙鱼皮生善世况视伟识文谈字死工夫驷马难追松节孙儿缩头龟条答铜斤往路妄死微特小旅馆校判骁帅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