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缠萦的意思、缠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缠萦的解释

缠绕。 唐 白居易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舟中》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縈。” 明 刘基 《题也先进德祖母徐氏节义传》:“青松与兔丝,引蔓相缠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为因一綫缠縈,致使羣魔交至。” 殷夫 《给母亲》诗:“但现在,我也有新的生命,不怕浪漫的痴情再缠萦心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缠萦(chán yíng)是汉语复合动词,由“缠”与“萦”两个语素构成,均含“围绕、缠绕”之意。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相互盘绕、纠缠或萦回不绝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具象的缠绕动作或抽象的情感思绪。根据权威汉语词典释义及文献用例,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盘绕纠缠

    指物体或线条相互交叠、环绕的物理状态。

    例:“藤蔓缠萦古树,蜿蜒而上。”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2页。

  2. 萦回于心

    引申为情感、思绪挥之不去,持续萦绕在心头。

    例:“离愁别绪,缠萦梦寐。”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6卷,第1023页。


二、古典文献用例

  1. 《诗经·小雅》(约西周至春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以葛藤缠绕灌木隐喻情感依附,可视为“缠萦”意象的早期雏形。

    来源:《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王维《青溪》(唐代)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水流与植物交织的画面,暗含自然物“缠萦”之态。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三、近义词辨析


四、语义演变

“缠萦”原为具象动作(如丝线盘绕),后经诗词赋比兴手法,逐步抽象化为情感与思维的延续性表征。唐宋以降,成为文人表达愁思、回忆的常用语。

例:“往事缠萦,如影随形。”(清·纳兰性德《饮水词》)

来源:《古汉语词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引用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3. 《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4.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5. 《古汉语词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网络扩展解释

“缠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án yíng,其核心含义为“缠绕”,既可指物理层面的盘绕,也可用于抽象情感或思绪的萦绕。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词源与用法

  1. 古典文学中的使用
    该词常见于古诗文,如唐代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舟中》的“蚕茧自缠萦”,以蚕茧自缚比喻困境;明代刘基则以“青松与兔丝,引蔓相缠萦”描绘植物缠绕的景象(、)。

  2. 现代文学中的延伸
    诗人殷夫在《给母亲》中写道:“不怕浪漫的痴情再缠萦心庭”,将“缠萦”用于情感层面,表达思绪的纠缠()。


例句参考

  1. 物理缠绕
    “青松与兔丝,引蔓相缠萦。”(刘基)
  2. 抽象情感
    “为因一綫缠萦,致使群魔交至。”(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3. 现代用法
    “不怕浪漫的痴情再缠萦心庭。”(殷夫《给母亲》)(、)

“缠萦”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既可描述具象的缠绕(如植物、丝线),也可比喻情感、思绪的萦绕。其古典意蕴较强,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诗歌或抒情文本中仍具表现力。

别人正在浏览...

北群空徧拜边加渤潏彩战材职成列出陈易新道德实践道僮地窟低仰独户军根苑关牒罟弋海容豪游餰饵讲古截拨结社计谋金印系肘金鱼草抉露开眉展眼克忠跨下辱猎书零七碎八零用账挪威人清况青骹琴瑟和好穷黩穷年累月气团三韭僧宝森朗讪侮勝迹深泥手上庶氏属厌送还宿达损气田祖铜章屠牛吐托法无失雾袖下考先汉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