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枷带锁的意思、披枷带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枷带锁的解释

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飡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只见 李氏 披枷带锁到殿前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有披枷带锁儼然罪人者。”亦作“ 披枷戴锁 ”。《西游记》第六二回:“正行时,忽见有十数个和尚,一个个披枷戴锁,沿门乞化。” 刘心武 《没有讲完的课》:“有些家伙正在往我们灵魂上泼脏水,给我们的灵魂披枷戴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枷带锁”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成语,指古代犯人佩戴木制刑具受押的状态,现多用于比喻精神或行为受束缚。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披”指覆盖于身,“枷”是古代套于颈项的方形木质刑具,“带”即系绑,“锁”指金属镣铐。四字连用生动刻画了古代罪犯身戴多重刑具的受刑场景,如《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多用于描述“重刑犯的羁押状态”。

二、文化源流 此词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司法文书,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据《元典章·刑部》记载,凡判处流刑者需“披长枷、带铁锁”押解,反映中国古代“示众惩戒”的司法文化特征。该刑具组合在《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发配情节中有详细描写。

三、现代转义 当代语言使用中,该词常脱离字面刑具含义,转为比喻义,如“思想披枷带锁”形容思维受限,“制度披枷带锁”指机制僵化。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引申指受强力约束”的比喻性成语。

四、语言对比 相较于同义词“锒铛入狱”侧重被捕瞬间,“披枷带锁”更强调持续性束缚状态;与“作茧自缚”相比,前者多指外部强制约束,后者侧重自我限制,语义色彩存在主动与被动之别。

网络扩展解释

“披枷带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ī jiā dài suǒ,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罪犯被套上枷锁等刑具,字面形容受刑的状态。后也比喻受到束缚或牵制,失去自由。


详细解析

  1. 词义构成

    • 披:覆盖、背负;枷:古代套在脖子上的木制刑具;带:佩戴;锁:铁链或金属刑具。四字连用,生动描绘了罪犯被刑具束缚的场景。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这一场景通过窦娥的悲叹,强化了成语的悲剧色彩和刑具的象征意义。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联合式结构,作谓语、定语或宾语。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描述受刑或受困的客观状态。
    • 近义词:披枷戴锁(语义完全相同)。
  4. 现代引申
    当代常比喻思想、行动受限制,如:“旧观念如同披枷带锁,阻碍创新。”


例句参考


该成语兼具历史场景的写实性和现代语境的抽象性,既可用于描述古代刑罚,也可引申为对精神、行为束缚的批判。如需更多例句或同源词汇,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讯半百谤咎剥皮实草贝文便溺残荡尝试承吏大小大掂度定调子断头将军方府幅巾革鞜诡计猓猓黄须儿回銮江鲍叫謼家孙戢戢祭鍊凈饭王救穷沮骇开口笑联翻连句鳞塍鳞皴临制偏衣飘鼓强音奇车让木人情味热烫烫三尺水十伯食宿相兼受敌甩手淑慝倘然亭置缇室吐蚊鸟外强中瘠沃土务光雾散云披无违弦轸